辽宁省,坐拥东北腹地,面朝渤海、黄海,辽河纵贯省内,土地肥沃,山河壮美,自然风光得天独厚,海洋、河流、湿地、山川、森林、草原、沙漠、冰雪、温泉等生态场景一应俱全。
自古有金牛山文化、红山文化、龙文化、辽金文化、满族文化、伪满文化、三燕文化、后金文化、清前文化、关东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饮食文化等源远流长,相互兼容,独具特色。
辽宁红色文化更是独树一帜,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辽宁工业文明独领风骚,被誉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共和国长子”。
辽宁民族文化也是独具风情,满族、蒙古族、锡伯族、朝鲜族等民俗风情别具一格。辽宁文艺精品独具魅力,这里盛产文艺精品,辽宁人民艺术剧院、辽宁芭蕾舞团名扬海内外,小品大伽有赵本山、范伟、郭冬临、小沈阳、宋小宝、马丽、张小斐、贾冰、宋晓峰等云集。
辽宁饮食风俗上虽差异不大,但因各地传统生活习惯不同,也影响着他们的口味嗜好,满族人喜欢酥烂入味,回族人喜欢鲜香脆嫩,朝鲜族人喜欢辛辣爽口,蒙古族人喜欢浓郁厚味,汉族人喜欢鲜醇清淡。其主要特点是味浓、重油、偏咸,但美食出众者数不胜数,单单从菜量、菜品中就可以充分体现出辽宁人的待客热情,其面食亦是如此,那么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辽宁的十大名面,看看你吃过几种?别错过哦!
老边饺子,辽宁省沈阳市传统小吃,主要以猪肉、面粉等为原料制作而成。以其皮薄馅足、口感鲜美而著名,是沈阳地区的特色美食之一。
老边饺子始创于1829年,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沈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边饺子的创始人名叫边福。清道光八年,此人从河北搬迁至沈阳。刚开始在小津桥附近搭了一个非常简易的“马架子”的一个小摊,起名为“边家饺子馆”,一边做一边卖。却因摊位太小,再加上饺子也没什么独特之处,所以这饺子生意稀疏平常,一直不温不火。一直到了同治七年,边福的儿子边得贵子承父业继续做饺子,并将饺子进行了一番“技术提升”,将原来老边饺的煸馅改为汤煸馅,使得馅料松散易嚼,味道异常鲜美,便形成了老边饺子独具一格的特有风味。从此“老边饺子”誉满天下,红遍盛京,成了众人皆知的风味美食。
旧社会时期,为了让子孙后代承袭祖业,保住自家生意世世代代做下去,边家将老边饺子的煸馅技法作为传家手艺传于后世子孙,老边饺子的掌门人为了秘法绝活,传子不传妻、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每天等闭店伙计走光后才会亲自配制饺子馅料。又到了1940年,老边饺子的第三代传人边霖将老边饺子馆迁到了当年沈阳最热闹的北市场,沈阳当年的北市场是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齐名的“五方杂地”,热闹非凡,特别红火。一下子就让“老边饺子”扬名辽东,乃至全东北,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解放后,老边饺子深受老百姓喜爱。1956年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公私合营,边霖开始担任老边饺子馆的经理,自此老边饺子被列为沈阳市特殊风味馆之一。1979年改革开放,“老边饺子”重新挂起金字牌匾,请回了已经退休的边霖。从此老边饺子不仅恢复了老字号,而且口味和馅料也在不断创新,用水产、肉类、蔬菜等调制出20多种馅料,并发展了圆笼上桌食用,还增添了较为高档的“酒锅饺子”,使传统风味再次绽放新辉。
老边饺子之所以在东北乃至全国多地久负盛名,主要因为选料考究,制作精良,造型别致,口味鲜香,其独到之处就是汤煸馅。
老边饺子好吃的秘诀就是先把肉馅煸炒后,再用老鸡汤或骨汤小火慢煨,使汤汁浸入肉馅内部,肉馅膨胀、散落、水灵、鲜味十足。同时,按时令变化和人们的口味爱好,加入应季蔬菜,制成各种口味的菜馅。不光是馅料,饺子皮的制作也有其诀窍,用高筋粉掺入适量熟猪油和开水烫拌和制而成,做出的饺子皮柔软、筋道、透明。老边饺子除了可以蒸煮食用外,还可进行烘烤或煎炸。由于皮薄肚圆、肉软肉头、馅料鲜香、浓郁不腻口,驰名东北、名誉全国。
1981年的夏天,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品尝老边饺子,吃得兴致勃勃,称赞不已,深得其心,席间余兴未尽,大笔一挥写了八个大字:“边家饺子,天下第一。”你吃过辽宁的老边饺子吗?那你觉得老边饺子怎么样?喜欢吃饺子的,不要错过这款“独步天下”的老边饺子吧。
沈阳西塔大冷面,可谓是久负盛名的沈阳特色风味小吃。与黑龙江鸡西冷面、吉林延吉冷面并称东北三大冷面巨头,同属朝鲜族特色风味美食,主要是现压冷面,用料为面粉加淀粉和成,现挤现压在沸水中,捞起配上特殊熬制的冷面汤,再根据个人口味,洒上特制的辣椒粉。冷面筋中带柔,冷面汤冰凉爽口。冬令时节吃上一碗,凉到心底,暖在心头,夏季来上一碗,增加食欲,消暑解渴。再加上点辣白菜,更是与众不同,更让人欲罢不能!
辽宁西塔大冷面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的清王朝时期。当时随着朝鲜族人口迁入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族冷面也随之传入。在盛京沈阳,西塔大冷面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风味,逐渐在当地流行开来。
现如今的西塔大冷面,其前身是沈阳的两个国营民族饭店,其中一个便是朝鲜族饭店。为了满足当地人的口味需求,朝鲜族厨师和汉族厨师双双联手,以东北人的习惯口味为基础,调制出了带有沈阳特色的咸口大冷面。从此,西塔大冷面成为了沈阳特色美食的主要代表之一。
传说在沈阳的老城区,有一条历史悠久的街道——名叫西塔街。这里曾是朝鲜族聚居的地方,也是西塔大冷面的发源地。传说在几十年前的一个夏天,一个年轻的朝鲜族小伙子在自家的小餐馆里调制出了一款独特的冷面。这款冷面以酱油汤为主料,配以各种蔬菜和调料,口感鲜美清爽。很快这道咸口冷面就传遍了整个西塔街。人们纷纷来到小餐馆这里品尝这款美食,小餐馆也因此变得生意兴隆,客朋满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道咸口冷面成为了沈阳的特色美食之一,并被西塔街的百姓誉为“西塔大冷面”。
如今每当夏季来临,沈阳的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人们品尝着这道清爽可口的特色面食。而西塔街上的那家小餐馆据说也早已成为了一家传承了几代人的老字号。在这家店,你可以品尝到最正宗的西塔大冷面,也可以听听店主,讲述着关于这道美食背后的传奇故事和趣味历史。
西塔大冷面的烹饪方法独特,主要使用酱油汤为主料,配以各种调料和蔬菜,口感鲜美,清爽不腻。与传统的酸甜口冷面不同,咸口冷面更加符合东北人的口味习惯。在西塔大冷面的烹饪过程中,选用的面条必须是用纯绿豆制成的,以保证面条的口感和品质。此外,烹饪过程中还需要加入适量的辣椒油、花椒油等佐料,使得冷面在咸鲜的口味上更加香辣可口。在配料方面,除了传统的黄瓜丝、白菜丝等蔬菜外,还可以加入鸡肉、牛肉等精制肉类,丰富冷面的口感,提升冷面的档次。
西塔大冷面主要流行于沈阳等地,流行于当地的各个季节。在沈阳的各个街道,都能找到西塔大冷面的身影。无论是繁华的商业街区还是市井小巷,都能看到人们津津有味地品尝着这一道风味面食。
酸汤子,酸汤子不是汤,而是一种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又称汤子、馇子,主要流行于辽宁东部、吉林南部,很有特点的一款风味面食。其口感顺滑,爽口开胃。吃的时候,辅以蔬菜或鸡蛋酱,营养丰富,独具特色。
酸汤子的主要做法是,先爆锅哧汤,即用开水烫面,烫开后再将面装入裱花袋,剪一小口,用力挤到汤锅里。挤一下,窜一条,待面全挤完后,再下些嫩白菜或菠菜之类的应季蔬菜,简单调味,加盐和调料煮熟。酸汤子味香而微酸,顺滑爽口,吃起来很是开胃。如果配上开春鲜嫩的韭菜炸的一碗鸡蛋酱,味道会更加的鲜美。
芸豆蚬子面,辽宁大连的特色面食之一。芸豆也就是扁豆,是一种常见的蔬菜,蚬子是一种常见的小海鲜,这两种食材搭配到一起,形成了一款独具特色的美食——芸豆蚬子面。
大连是东北少有的沿海城市之一,所以饮食文化融合了东北菜及海产,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芸豆蚬子面在大连真是家喻户晓,它夏天凉吃消暑,冬天热吃暖身。几乎每个大连人从小就吃这一碗面,几乎每个大连人心中都有其独特的味道。
大连的特产就是海鲜,何况蚬子这样的小海鲜,大连人对此屡见不鲜,蚬子面在沿海城市较为常见,但是芸豆和蚬子搭配到一起,可能就属大连芸豆蚬子面最有名了,是大连当地家喻户晓的美食。
除了芸豆蚬子面,还可以做成小白菜蚬子面、青瓜蚬子面等,可以因人而异,蚬子面的汤必须得是炝汤,汤就是煮蚬子的原汁原汤,加上一点点上好的生抽提一下鲜,煮好的蚬子去壳,加入到面汤中。蚬子的鲜美,面条的柔韧,浑然天成,美味到了极致,吃上一口,那真是一个“绝”字了得!
抻面,在其他地区又称拉面、大拉面,是面条的一个品种,又是面点制作的一个传统技术。操作技艺复杂,主要经过和面、打条、拉抻而成面坯,滑爽筋道,鲜香清口,因地制宜,独具风味。
辽宁本溪的抻面,在辽宁地区远近闻名。抻面由双条反复折合对拉而成。北方有的地区称七折为大拉面,十二折以上叫龙须面。大拉面煮熟后,浇上各种荤素浇头,是很多地区节日和待客必吃的美味面食。
除了本溪抻面,锦州的鸡蛋手抻面也是辽宁抻面的一大特色,锦州的招牌主食,手抻面煮六成熟,下油锅与时令青菜一起翻炒至熟,加入各种佐料调味,出锅前在面条的外围倒上鸡蛋液,像煎鸡蛋饼一样,即可出锅装盘,劲道爽口,香韧入味,深受大众欢迎。
辽宁阜新拨面,其实在北方地区,尤其是山西、陕西等地,都有这类的面条,尤其山西更甚。阜新拨面与山西刀拨面大同小异,但还是略有区别。山西刀拨面一般用小麦面粉,而辽宁阜新拨面用的是荞麦面粉。
阜新的拨面很有特点,拨面用的刀,刀的两端各有一柄,面板一尺多宽、二尺多长。切面时用腹部将面板顺着挤在锅沿处,把面剂子擀薄后,两手握两端,刀柄快速挤切,边切边拨入锅内煮熟,由于作法特殊,因此,制作出的面别有一番风味。
阜新拨面是要配着卤吃的,一般是用东北腌菜酱缸里腌软了、腌蔫儿了的芥菜疙瘩,红咸菜用油炒了,或者是炒酸菜,讲究点的人家,会加点肉丝,这样吃着更香,面劲道,菜咸香、汤鲜美,一吃一个不吱声。
剥面,流行于辽宁朝阳凌源一带,又称簸面、簸削面。为什么叫这么奇怪的名字呢?原来是过去用簸箕舌头切成的荞面条,现在可能做法上有所不同,有些地方也叫削面。
荞麦是凌源当地的特产,用荞面制作的面点口感清香、风味独道、回味无穷,荞面剥面条被当地人誉为“面条王后”。这种荞麦面条要粗有粗,要细有细,既不软也不硬。用东北话说的,鸡肉丝一撒,汤是汤,水是水,条是条,吃起来顺着牙缝往里香。
铁锅焖面,焖面是北方常见的一种农家面食,主要流行于河南、山西、河北、内蒙古、山东、辽宁等地,特别是河南的豆角焖面特别有名。在辽宁当属辽阳的铁锅焖面出名,其实在东北很多地方也有这种吃法,不仅是东北,北方大部分地区都对铁锅焖面情有独钟。
据说与秦将蒙恬有关,相传在秦朝时,始皇帝为防匈奴南下,修长城御敌,在当时的春坤山驻守过蒙恬的10万大军。蒙恬在巡查周边村庄时获得启发,让将士们缩短用餐时间,将饭菜一锅烩起来吃。“一锅烩”,操作简单快捷,均衡了营养搭配,增强了将士们的体力,后来从各地征用的民夫、将士又将这一简捷且美味的吃法带回故里,到了宋朝时“一锅烩”这种焖煮吃法,开始广泛传播于民间。
现如今,辽阳最好吃的铁锅焖面当属洪记铁锅焖面。烹调的主要技法就是一个“焖”字,从烹饪学来讲,焖出来的面条,不会因在水煮过程中破坏面粉的蛋白质分子网状结构,所以焖出来的面更营养,更筋道,更入味,口感更好,更受大众喜爱。
黄蚬炒米叉子,辽宁丹东的特色面食之一,当地有“来丹东不看鸭绿江,算你白来了,来丹东不吃米叉子,算你白吃了”的民间说法。
有人又问了,这个米叉子到底又是什么?黄蚬炒米叉子,以米叉子为主料,以黄蚬子肉、韭黄、胡萝卜、圆葱等为辅料,加蒜沫、香油等佐料,煸炒而成。色泽金黄,口感滑嫩筋道,味道鲜美干香。乃丹东最具特色的小吃之一。
米叉子可炒可煮,是丹东独有的食品。特别是在金秋时节,丹东沿海特产“大黄蚬子”正是鲜肥味美之时。取其肉,配以少许韭黄,与米叉子合炒或合煮,实惠又美味。
米叉子原先是满族人的主食之一,以玉米为原料,发酵后磨成水面,沉淀后制成箸头粗细的光滑条状。炒制前一般先把米叉子在凉水里浸泡几分钟,接着下肉末爆锅,拌以韭菜、葱花等,其味道筋道、鲜嫩,在当地堪称一绝。
大连烩勺面,烩面很多人听说过,烩勺面可能相对就鲜为人知了。烩勺面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的特色美食之一,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主要用猪骨汤下头锅面,面条劲道,鲜香浓郁,营养丰富。
烩勺面的做法很有讲究,首先要熬一锅浓浓的大骨头汤,选用新鲜的猪大棒骨加入一定的香料熬制五六个小时以上,直到骨头汤呈现奶白色,面条则选用比普通面要粗一点的劲道圆面条,先在清水锅里煮熟捞出备用,然后在另一口锅里加入之前熬好的猪骨汤,撒上一把炸香的黑葱提味增香,再把煮过的面条下进去回锅,烩一下即可出锅享用。吃烩勺面的时候,还会配上一些剔骨肉和本地腌制的小咸菜、茶蛋等小菜,来增加烩勺面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这一碗香气扑鼻、味道鲜美的烩勺面不仅好吃还实惠,深受大连当地人的喜爱。
辽宁十大名面你觉得怎么样?哪款更符合你的口味?辽宁的特色面还有,铁岭打卤面、葫芦岛大虾面、营口海鲜面、抚顺麻辣拌拌面、疙瘩汤、红心面、油茶面、大馅饺子、面片、阜新大板面、沈阳大肉面、沈阳鸡架抻面等等,你还知道哪些?在你游览东北辽宁时,别错过这些美味面食,点赞关注不迷路,这里还有更多不一样的美味,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