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问,问就是唐宋时代的文学顶流

帅帅说历史 2023-01-14 14:11:04

《新唐书》

《二十四史》中的第十七本《新唐书》和第十九本《新五代史》,作者是欧阳修。

欧阳修呢,是四川人,老家在四川绵州,也就是今天的绵阳。

他的父亲欧阳观是当地驻军的推官,主要负责处理军队中的一些刑狱和诉讼案件,权力很大,但官阶不大,一般是从六品,或者是正七品。

欧阳观老来得子,育有欧阳修的时候,已经是五十六岁高龄了。

翻阅史书,我们可以得知,欧阳观寿终正寝,是在六十岁,这也就是说,欧阳观只和自己的儿子生活了四年。

一个是即将枯萎的叶,一个是蓬勃生长的草,老死将至的欧阳观没有机会等到儿子长大成人就领了便当。

同样,年幼的欧阳修对父亲的记忆,也是十分模糊的。

四岁的他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概念,甚至对父亲的概念也十分模糊,只是在父亲死去的那一天,有很多人轻轻的告诉他:

这个人(指他父亲)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欧阳晔 形象)

传统社会中,男人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死了,年幼的欧阳修不能过活,母亲郑氏没有办法,只好带着欧阳修离开家乡,到湖北随州投奔了叔父欧阳晔。

欧阳一家,深耕刑狱诉讼,叔父欧阳晔也是做推官的。

这位老同志在随州做了二十五年的推官,正直勇敢,正义无畏,断案技术高超,为官十分廉洁,简直和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的老宋推官有得一拼。

叔父的为官风格深深的影响到了年幼的欧阳修,再加上母亲郑氏也不是普通妇人,而是江南一代的名门望族出身,十分注重对欧阳修的教育,还曾经留下了画荻教子的佳话。

荻,是一种草本植物,形状很像芦苇。

此时的欧阳修,就如随风飘荡,随波逐流的芦苇。

人生在世,总是分外艰难。

叔父欧阳晔不搞贪污腐败,一年到头也挣不了几个钱,很难周济欧阳修母子,所以在欧阳修人生中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的日子都是极为困顿的。

古代圣贤发奋苦读然后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欧阳修听过很多,但问题是,读书也是要花钱的。

当贫穷成为了人生中的一道障碍时,所有理想和抱负看起来都是那么遥不可及。

欧阳修没钱买书,母亲郑氏就折断荻草,用草杆在地上教欧阳修识字,或是去邻居家借书,然后把书中的内容誊抄在地上让欧阳修背诵。

(画荻教子)

就这样,在如此艰难的教育环境之下,欧阳修一天天的长了起来。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那时节读书固然是为了识字,是为了不做文盲,但人们同样也会把读书当做入仕为官的机会。

虽然隋朝就有科举,但隋朝空有形式,而仍然采用九品中正制,唐朝虽然施行了科举制度,但终唐一朝,每年从科举中取士不过二十人,所以如果说科举的繁荣,还得是两宋。

十七岁,正值北宋仁宗天圣年间,欧阳修第一次参加科举,落榜。

二十一岁,欧阳修第二次参加科举,依然落榜。

两次科举失利,说实话,欧阳修很失落,站在汴梁城熙熙攘攘,繁华无比的十字路口,欧阳修感觉到了一阵一阵的无助和迷茫。

生而为人,我们游走于风景之中,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寻找自己的面容。

这一刻,欧阳修有些看不清自己了。

不过,他并没有放弃,一年后,他又开始赶奔考场。

也许还会失利,也许还会落榜,也会又是一个名落孙山的结局,但对家境寒微,无依无靠的欧阳修来说,他没有退路。

二十二岁,欧阳修终于为自己这么多年的勤学苦读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为他取得了乡试第一,会试第一的好成绩。

(殿试)

金榜题名墨上新,今年依旧去年春。

以双料冠军的身份来到大宋皇宫里参加殿试的欧阳修意气风发,在主考官面前神采奕奕,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这一刻,欧阳修感到了一阵阵的兴奋和目眩神迷。

然而,殿试过后,欧阳修却出乎意料的混了个第十四名。

欧阳修那时节已经是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拥有着远远超过同龄人的才思和敏捷,获得这样一个成绩,实在是有点奇怪。

翻阅史书,我们找到了最终的答案。

欧阳修那一届殿试的主考官,是晏殊,上学的时候我们应该背过这位仁兄的古诗,他是当时北宋著名的婉约派诗人。

根据后来晏殊的回忆,我们可以得知,原本殿试之上,欧阳修本该夺魁,但考虑到欧阳修乡试会试都是第一名,如果殿试再得第一,怕他骄傲自满,为了挫一挫他的锐气,这才把他撸到了第十四。

古之大器,欲成大才,似乎都免不了这样的挫折。

(张居正 形象)

你比如,后来明朝的张居正也是天才少年,横空出世,但参加科举也是屡屡受挫,这都不是因为张居正本人能力不行,而是因为有些官员从中作梗,想要通过一系列的挫折来磨炼他的心智。

朝廷里的官员们相信,人不能成功的太顺利,或者说成功的太快,这其中一点,是基于他们认为只有被命运折磨过的人才能承担起辉煌人生的分量,其二嘛,基于他们自身的经历。

老子当年入仕做官那么不容易,你凭什么就一蹴而就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欧阳修还是考取了功名,不仅考取了功名,很快,他的姻缘也来了。

无论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有榜下择婿的习俗,朝廷里的大员们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那么表现不俗的欧阳修自然也在选择之列,他迎娶了工部郎中胥偃的女儿,官拜西京推官。

西京,也就是洛阳,而推官,则是他们的欧阳家的老本行。

欧阳修到洛阳上任后,他的顶头上司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末代君王钱俶的孙子,钱惟演。

钱惟演这位领导,生平最喜欢舞文弄墨,风花雪月,对工作很不上心,结果欧阳修上行下效,到了洛阳之后整天吟诗作对顺便吃喝玩乐,基本上没干出什么政绩来。

(钱惟演 形象)

后来他回汴京当过馆阁校勘,主要工作是负责修书,做一些抄抄写写的工作,这段期间,他认识了北宋大文人范仲淹,和老范同志交往甚密,结果后来范仲淹搞改革得罪了权贵,因此而被贬,欧阳修也受到牵连,被排挤出京,开始了如后辈苏轼一般的各地环游。

湖北宜昌当县令,安徽阜阳做知府,还到安徽滁州担任过太守。

滁州,六朝京畿之地,金陵锁钥,江淮保障,后来的朱元璋同志就是在滁州凤阳起兵的。

也就是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实话说,欧阳修这个太守当的,还是很尽职尽责的。

他在滁州宽政为民,鼓励农业,发展商业,使得百姓们过上了相对富足的生活,可以说,欧阳修为官一任,是有政绩的。

工作干的不错,滁州风景也很好,想必当时欧阳修的心情是很自在的。

然而,此时此刻的欧阳修,却并没有看上去那么开心。

惶惶北宋,就宛如这滁州山水,看上去是那么的怡人自在。

不过朝廷的发展虽好,但欧阳修却认为,国家整体的姿态是散漫的,懈怠的,所以他才会支持好兄弟范仲淹搞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

然而,他们旨在推动国家发展的新政却如镜花水月一般失败了。

意图革新变强的诸位同僚离开朝廷,四散各地,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北宋的积弊不能消除,心中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惆怅和心酸呢?

难道他少年丧父,孤苦流离,母亲含辛茹苦的供养他读书,让他考取功名的意义,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享受这田园之乐吗?

欧阳修不知道,他也不能理解,因为所有这些已经发生的,或者说即将要发生的事情,都是有着它发生的理由的。

一生事业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半生的虚名浮利也融化在了这滁州城的山水之间,或许,这样缓慢的归于历史长河之中,才是欧阳修最终的宿命。

后来欧阳修还曾回京任职,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在这一届科举中,欧阳修选贤任能,提拔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唐宋八大家之中的四位,就以这么一种形式相聚到了一起。

(欧阳修 形象)

欧阳修晚年辞官不受,病归乡里,临死之前的最后一段岁月里,他时常在家中整理修改自己年轻时创作的一些诗文,她的夫人因此而取笑他说:你都这么大岁数了,还来删改这些陈年旧稿,是把自己当成小孩子,怕教书的先生骂你么?

欧阳修笑了笑,说了这么一句话:不怕先生骂,只怕后人笑。

以前的事情已经很遥远,对于我人生道路上的批评和指点,我都能欣然接受,我只怕自己的创作不够严谨,多年之后后人看来,会贻笑大方。

其实,欧阳修完全没必要有这种担忧。

我们出去走一走,看一看,青春的校园里传出郎朗的读书声,其中一定有“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的诗句。

千百年前的文人墨客已经成了黄土,唯有这千古诗文,流传至今。

0 阅读:12

帅帅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