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最火的莫过于TWS耳机了,无论是苹果、华为、小米,还是传统的音频厂家都在不断的发力推出很多不同的真无线耳机产品,当然,这对于消费者的我们是利好的,品种多了可以挑选的范围也就越广,就目前来说,大部分厂家都集中在入耳式主动降噪耳机上,但这一次木头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头戴式的主动降噪耳机。
传统头戴式的耳机是有先天性优势的,首先是单元方面相比入耳式耳机那么捉襟见肘,头戴式的单元尺寸可以做得更大,配合上厂家的调教能有更好的音频效果,但是头戴式耳机的劣势在于收纳方面并不如入耳式那么方便,但木头第一次见识到主动降噪的BOSE QC35,那的确是挺震撼的,也就有了这次倍思Bowie H1i的开箱。
木头之前对于倍思这个品牌的了解一直都是充电器,但上次入手了倍思 AirNora2之后发现他们家对于音频的调教还是有自己的理解,而且目前倍思的音频产品线个人认为价格还是低于传统音频厂家,应该还是在前期的打市场阶段,这次入手的倍思Bowie H1i在价格方面也挺有优势的,作为消费者谁能不喜欢价格实惠量又足?
但实惠≠用料低廉,前面木头说过头戴式耳机笨重的问题,但倍思Bowie H1i耳机首先上手是很轻巧的感觉,当然这也是木头快5年后第一次接触头戴式耳机,查了下居然只有226g,那这样的便捷性相对传统头戴式耳机提升还是挺大的(但不可能比入耳式的耳机还轻巧,相对而言而已)
从外观架构来看倍思Bowie H1i耳机依旧保持了头戴式耳机一体化框架的设计,但材质更轻,应该是铝合金的材质,强度足够的同时又能起到减重的效果。
而在耳罩跟框架部分的连接方式木头觉得倍思Bowie H1i耳机这样精致的金属细杆合理之余又给传统笨重头戴式的耳机有了一丝小小的精致感。
倍思Bowie H1i耳机两枚耳罩的大小适中,木头比较喜欢的是还带有实体的按键,这样能更直观的了解耳机的工作状态。
头戴式耳机的第二个问题就在于透气性,因为是全包裹的设计长时间的佩戴难免会出现发热的情况,为此倍思Bowie H1i耳机在耳罩部分使用的是比较亲肤性的蛋白皮,能起到不错的透气作用,耳罩内部的海绵填充在保证透气的同时也能起到不错的物理降噪效果。
除了主动降噪开关,倍思Bowie H1i耳机还保留了音量调节的按键,其实在这个强调触控的时代是略显复古,但木头倒是觉得传统机械按键的控制也挺方便的。
充电接口是Type-C,也支持快充,续航方面官方是给出了100小时/72小时(主动降噪)的续航,木头自己平时冲一次用上一周是没问题的,而且因为充电接口跟智能手机一样,所以日常补电还是挺方便的。
除了蓝牙无线连接,倍思Bowie H1i耳机也保留了3.5mm的连接,平时在家或者说是电量不足的时候就能使用,不要忘记它可是取得了Hi-Res以及Hi-Res WIRELESS双金标认证的,音质方面能有更好的表现。
相比起主动降噪,倍思Bowie H1i耳机的被动降噪其实就做得挺好,因为它是结合了亚洲人佩戴头戴式耳机的人体工程学设计,配合上并不夸张的耳罩,戴上后的物理降噪感觉是很明显的,或者说在日常通勤或者需要有效的人声传递的
但实际上对于主动降噪而言,之前木头入手的倍思 AirNora 2就给了我比较深刻的印象,倍思Bowie H1i支持最大38dBi的主动降噪,在目前的主动降噪耳机内都是一个不错的数字,而且有了物理按键的加持,平时切换起来很方便,因为头戴式耳机内部能提供更大的空间,所以这次倍思为其配备的是40mm的羊毛生物振膜,除了单元更大能营造更强的视听环境之外,生物振膜更有弹性的特性也能有更强的韧性,能更大范围提升氛围感。
而实际上的听感而言,头戴耳机最直接的感受首先在声场上能更丰富,而在拥有不错被动降噪的前提下倍思Bowie H1i耳机还有倍思自家BISA(倍思音效空间)的加持,整体的听观感是耐听的,而开启主动降噪之后得益于被动降噪带来的封闭感,直观的降噪感觉更明显,但是跟追求极致的降噪而带来不舒服的压迫感相比倍思Bowie H1i耳机的降噪没有这样的尴尬,而且除了双金标认证之外,他还特别支持LHDC这样的高清音频解码,相比起普通SBC能有更高的传输效率,细节部分更加明显了。
其实对于当前TWS耳机而言,小巧当然是大趋势,但其实偶尔的试试头戴耳机,再配合上不错的降噪以及更高的传输,木头认为是值得的,而且作为一款支持双金标认证以及LHDC解码的倍思Bowie H1i耳机来说价格也只是200左右,尝试一下也未尝不可,个人觉得如果是可以再配上一套不错的收纳包,接受度会更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