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这个习俗现在很多人不懂了,过去每家每户都在灶台正中供奉灶王爷,并被称作“一家之主”。首先要在灶王爷的画像两边铁上新对子,上书: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像前还要供上一碗糖瓜(关东糖)、一盘草料豆、一碗凉水、三柱高香。不又那么句话吗: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炷香。其实这都是一种心理的寄托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但主要还是为了让孩子吃糖瓜解馋。
糖瓜吃了,年货也备齐了,要账的也开始上门了。因为从这天正式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是一定要把帐还了的,可一旦到了除夕,爆竹一响,饺子一下锅,就再也不许要账了,一切都得等到正月十五以后,过完年才能办。要不怎么叫:送信的腊八粥,要账关东糖,救命的年夜饺子呢。
腊月二十四一早,大家就开始扫房,为的是把一年的陈灰积秽全部除掉,去迎接新的开始。
二十五开始糊窗户,过去的住家不像现在,家家住楼房,窗户都是明亮的玻璃,过去的窗户没有玻璃,全糊高丽纸。人们在这一天里,把旧窗户纸全撕掉,换上新的,给人一种万象更新的感觉。
二十六开始炖肉,人们把买来的猪肉、牛肉、羊肉上锅炖,熟了以后,放在院子的缸里,盖好盖子等待过大年时吃。
二十七宰公鸡,家家把买来的或家养的小鸡全部宰掉,同样上锅炖,以给过年这几天做准备。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面首,这两天时发面蒸馒头的日子,过去蒸馒头讲究一下就蒸一水缸,为的是过年这几天省事,每个馒头还要用胭脂点上红点。不像现在,随时到外面去买。
三十这天被称作年禧,是整个节日当中最重要的一天。
为了增添大年的喜庆气氛,这天一大早所有人都穿上新衣,家家户户在大门上都贴出了大红的春联、门神,屋里屋外还要贴上挂钱、道有儿、福字……
正屋西墙的祖宗板要摆满成堂(五碗为一堂)的供品,这其中有:
蜜供一堂:每碗上插一支八宝的纸供花儿。
套饼一堂(成套月饼):每碗插上一枝福寿禄禧财的供花儿。
面鲜一堂(用面做的桃、苹果、橘子、柿子、佛手五种水果形状的点心):每碗插上一枝八仙人的纸供花儿。
花糕一堂(芙蓉糕马,或京式大小八间):每碗上插一枝恨福来迟的纸供花儿。
水果一堂:每碗上插一支天降洪福的纸供花儿。
百果一堂(各种干果、果脯、蜜饯、糙细杂拌):每碗上插一枝吉庆有余的纸供花儿。
年糕、年饭各一碗:上面各插一枝金玉满堂、刘海洒金钱的纸供花儿。
素馅饺子、素炸货各一碗:上面各插万国来朝、六国封相的纸供花儿。
除此以外还要摆上五供(香炉一个,蜡钎、花筒各一对),全份的黄钱、千张、元宝、钱粮。到了晚上,点起红油大蜡和高香,由本家主人带头依次为祖宗磕头,为之曰:请祖宗回家过年,后世子孙没有忘记祖宗,百善孝当先吗。就是穷人也得摆上一碗饺子,上一柱香,爹妈带着孩子为祖宗磕头,为的是不忘祖宗,这可是咱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啊。
天这时也黑了,祖也祭了,头也磕了,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也响起来了,家庭主妇赶紧把饺子下锅,其他人都跑到院子里,把事先准备好的松木枝、芝麻秸洒满地面,全家老少欢呼着在上面用脚踩出噼噼啪啪的声响,这既是老北京人常说的“踩祟”(一说踩岁),意思就是说要把一年的污秽和邪祟都踩光,来年一定全家幸福吉祥。
踩完祟以后,全家回屋里开始了除夕大餐,一盘盘的炸咯吱、炸排叉、炸香椿鱼、炸素丸子、豆儿酱、鸡冻儿、鱼冻儿、肉冻儿等等全上了桌。大人们喝着酒聊着天,孩子们边吃着饺子,还不忘时不时摸摸兜里的压岁钱。
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围坐在炉火旁,一边嗑着瓜子吃着花生,一边聊着高兴的事“守岁儿”。孩子们更是不甘寂寞,嘴里吃着糖果,手里玩着升官图,又蹦又跳好不热闹。
很快天就亮了,大年初一来了,人们纷纷从屋里出来,互相问候着:“新年好!您过年吉祥!”
到了中午,各家都拿出最好吃的东西,招待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邻里街坊。
等到了初二,没等天亮,大家就要赶到“五显财神庙”去烧头股香,为的是求得来年好运发大财,而出了门子的小媳妇,也要被自己娘家的兄弟连同孩子一起接回娘家省亲拜年。
初三、初四是逛庙会的好日子,大人们带着孩子去参加一年当中最热闹的娱乐活动,除了品尝各种小吃以外,大人们少不了给孩子买几件牛儿喇叭、濮濮噔儿、耍货什么的……
到了初五,各家要吃饺子,尤其是要把饺子煮破几个,谓之“破五”,也就是说,从这天起,家里过年时的所有禁忌全部破除,大家可以尽情的畅所欲言欢快娱乐了,这一情景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这天是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所有人家都包饺子煮元宵,为的是求得团团圆圆、幸福美满。到了晚上,到处挂起了各式各样的灯笼,大人带着孩子们上街赏花灯、大灯虎(猜灯谜)一直闹到深夜。
转过天来,大年才终于过完,而新的生活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