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期间,哪天最重要?”有人这样问时,我们的回答可能通常是除夕或大年初一。
可如果问,哪一天最能让人松口气?
那一定少不了大年初五——“破五节”。
还记得小时候,这一天家里总要一大早开始忙活,又扫地又摆供,还要端上热腾腾的饺子和一盘红亮的鱼头。
长辈们总说:“今天非同寻常,迎财神赶五穷,不能马虎。”到底这一天有什么讲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大年初五为什么叫“破五节”?“破五节”的起源其实跟“年”有关。
在传统习俗中,新年头几天总有不少讲究,比如正月初一不能扫地,怕把福气扫走;正月初三来拜年讲不吉利,初四忌远行怕多灾多难。
这些禁忌就像是一张无形的网,小心翼翼地围着人们。
而到了初五,终于可以“破除”这些规矩了。
换句话说,这一天禁忌解除,生活的秩序慢慢回归正常。
因为“破除”这些束缚,所以称作“破五”。
其实,这天的含义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结束,它更像是一场仪式,一场让我们心里踏实的交代——过去一年所有的不如意从今天起都能翻篇,新的一年重新开始。
这种象征意义,放到今天依然让人觉得很治愈。
初五的两件“重要仪式”:赶五穷与迎财神说起大年初五的习俗,最耳熟能详的就是“赶五穷”和“迎财神”了。
先说“赶五穷”,这是一个寓意满满的习俗。
古人认为,创富的路上,有五个“敌人”:智穷(缺少智慧)、学穷(读书太少)、交穷(人际关系差)、文穷(没有文化)、命穷(命运太衰)。
为了把这些不好的运势赶出家门,初五人们都会大扫除。
记得小时候,家人会把屋里能清扫的地方都清理一遍,扫帚划过每一个角落,灰尘和杂物都被清出去,一时间屋子里感觉亮堂不少。
不光是为了干净,这一举动是一种象征——把所有霉运全扫出去。
妈妈还会教我们说些“赶五穷”的话:“大家一起动手,把晦气甩在门外,新一年家里要净净地迎福气。”
再来说“迎财神”。
初五,常常被视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一个“求财日”。
做买卖的小摊主,门口摆上水果、糖果来供奉财神;公司新年,第一天开工也常选在这天。
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其实是家里的鞭炮声。
天还没亮,家门口“噼里啪啦”的鞭炮接连不断,一问才知道是迎接财神。“炮响声声,财运连连。”按照老一辈的说法,图的就是讨个好彩头,新的一年生意顺顺当当。
破五必吃的两样美食,为什么是鱼头和饺子?
大年初五的仪式感,不仅体现在做什么,还体现在吃什么。
鱼头和饺子,是这天餐桌上的主角。
先说鱼头,过年要吃鱼,这大家都知道,寓意着“年年有余”。
而初五吃鱼头却给了“有余”一个特别的开头——只有吃鱼头,才算把“剩余”的好运开了个好头。
一些地方还特意用剁椒鱼头的方式烹制,红红火火的剁椒点缀在雪白的鱼肉上,非常有过节的氛围。
再来说饺子。
这一天包饺子,不仅是因为它形状像元宝,更是因为包饺子时,把饺子皮捏住寓意“捏小人嘴”。
小时候总听家里人讲,吃了这顿饺子,新的一年就可以远离背后议论的人,少一些小人作祟。
饺子馅的选择也很有讲究,鸡蛋韭菜的馅是常客,寓意“百财留”。
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这顿饺子似乎已经成了初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初五”仪式背后的文化传承是不是觉得“破五节”的每个习俗,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寓意?
从扫地到迎财神,从鱼头到饺子,这一天的点滴集合在一起,构成了春节不可忽视的一环。
它传递的不仅仅是传统文化,而是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对自我生活的一种清理和重启。
今天,我们也许没法像过去那样完全按照老传统来过节,但这些习俗的意义并不会因此减少。
无论是借“赶五穷”让家里更干净,还是用一盘剁椒鱼头、热气腾腾的饺子为新一年开个好头,这都是我们与节日建立连接的方式。
下一次过大年初五的时候,别忘了试着做两件“必做”的事,吃两样“必吃”的美食——它们传递的不仅是对好运的期待,更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智慧。
生活的仪式感,其实就收藏在这些看似平淡的习惯里,让每一年都能从一个充满希望的破五节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