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收藏界中,有一群真正接触到真、精、稀藏品的资深藏家。他们虽然拥有令人羡慕的藏品,但却不得不面对种种限制和尴尬。
真正懂得欣赏和鉴别精品的藏家们,往往选择缩在一个小圈子里,低调行事,不敢张扬。这样的局面,无疑给了那些制造和贩卖赝品的“妖魔鬼怪”们更大的发挥空间,许多真正的民间文物也因此被误判和否决。
古玩行业缺乏统一标准和科学仪器辅助鉴定,热释光、碳十四之类的只对高古有效,年代越近误差越大。那么拥有话最话语权的,就是那些专家!
社会上“以人为本”没有错,但是鉴定上还是“以人为本”,那可操作的猫腻就太多了。
当前,我国在鉴定市场领域面临着法律法规缺失和监管缺位的双重挑战。缺乏专门的法律条文来规范鉴定市场。
这一现状导致了鉴定机构遍地开花,但质量却参差不齐,自然也导致诈骗的情况同样“遍地开花”。
曾有调查人员对北京的鉴定机构进行了深入的明察暗访。结果发现,一些机构打着名牌专家的旗号吸引顾客,为的是收取高昂的鉴定费或者检测费。至于开具的证书,属于“商业性质”,完全不具备法律效应。
这些不同类型的专家问题,无疑给民间收藏界带来了深重的困扰和伤害。他们的不称职和道德沦丧,不仅让藏家们在寻求鉴定服务时难以分辨真伪,更让整个鉴定市场的公信力受到了极大的质疑。
理论型专家虽然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在实际操作和眼力判断上却常常力不从心。他们往往过于依赖书本知识,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的积累。
也因此让数不清的文化瑰宝蒙尘民间。
如今的专家,仅凭存世量、馆藏数量或主观臆断就一票否决民间藏品,其逻辑之荒谬令人难以接受。
真正的鉴定应基于器型、纹饰、包浆、痕迹等多方面的细致分析,令人信服。中国地域辽阔,珍贵文物层出不穷,仅凭数量或馆藏来判断显然有失偏颇。
鉴定市场的混乱现状亟需整治,专家作为市场的最后防线,其责任重大。若专家自身混乱,中国的收藏事业将陷入绝望。因此,规范鉴定市场,建立长效机制刻不容缓。
我国亟需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鉴定市场的运作,尤其是对于专家的监管刻不容缓。说句不好听的的,目前收藏行业的混乱,是这20多年里各种不负责任的鉴宝专家,将其推向火坑的。
几十年来,无数珍贵文物出土,其中不少流入了民间。这些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但遗憾的是,它们往往被淹没在大量的赝品之中,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与珍视。
然后很多既得利益者,在民间淘到了大量精品之后,反手就弃之不顾,从“民间有宝”改口称“民间就是假货赝品垃圾场”,如此反复的双面人行为,岂非辱了专家这个名号!
因此我们要将这个标准统一,只要藏品工艺、包浆、痕迹等各方面都对应上了,可就是毋庸置疑的真品。别拿什么存世量、馆藏数量来糊弄人。
标准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只有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市场才能告别混乱与无序,走向真正的统一与繁荣。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权威鉴定机构、加强市场监管与执法力度等手段,逐步推动收藏市场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真正的文物得到应有的珍视与传承,让收藏活动成为一种真正的文化与审美享受。
不懂分辨真假,关什么标准法规机构的糗事?整个行业都没本事辨认,再说啥都几等于零。说破天了,还是要先解决辨别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