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归侨扎根开平塘口15载,百年旧墟变“潮墟”

广日精选 2025-04-24 14:25:22

江门开平塘口镇有一座“塘口旧墟”,是一座百年华侨小镇,但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已经荒废,人去楼空。如今,当地采取了旧墟改造+文旅赋能+政策,吸引了大批创业者,年届60出头的邓华就是其中一位。

今年60多岁的邓华,祖籍广州花都,是一名越南归侨,在2011年来到了开平塘口镇仓东村,仓东村原是开平塘口镇的一个华侨村落。上世纪初,大批华侨返乡,在那里兴建了数十栋别具岭南建筑风格的民居、祠堂、碉楼。漫步村落,移步换景,建筑上的灰雕栩栩如生。但百年过去,这座古老的华侨村落,已人去楼空、破败凋零,只留下6户20名老人、小孩居住。

邓华来到仓东村后,对村里50多间房屋进行逐一研究,并带领义工和村民,开始对破旧的房屋进行修复。他出资200多万元,用于仓东村的修复建设。5年后,邓华又来到了塘口旧墟,带领一批年轻人,建起了“塘口空间”。

“经历了百年风雨,那时的“塘口旧墟”也是一片荒凉,我是第一个来到这里,开展了旧墟改造。”邓华说。

塘口旧墟曾是塘口镇政府的驻地中心,上世纪30至50年代,这里建成了邮局、工业建筑、剧场、粮仓……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逐渐萧条。邓华等人来到开平市塘口旧圩,实施“塘口社区计划”。塘口旧圩周边有塘口村、雁湖村、桑园村、高咀村等,由于种种原因,这个曾经热闹的市集逐渐衰败。他们愿望是将旧圩活化,让周边的村落再次充满生机。

“塘口社区计划”首先从兴建一间民宿——“塘口空间国际青年旅社”开始。在这里,邓华等人组建了“塘口空间”团队,几年来他们对原有建筑进行实体空间改造。他们将上世纪80年代的红砖建筑五金厂,改造为集活动、讲座、展览和餐厅等功能于一体的社区中心;上世纪90年代钟表厂被改造成设施齐全的国际青年旅社;上世纪90年代的旧邮局,被打造成团队办公空间等,让这些旧建筑焕发生机,并创造了多功能的塘口社区空间。

“塘口旧墟保留着侨乡独特的建筑风格,有丰富的农业、旅游等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人居环境,为了利用好这些资源,让塘口旧墟‘活’起来。”邓华说。“塘口空间”还举办了七夕等墟、“音火乡传”音乐晚宴、“丰Show”音乐市集等塘口社区“墟里”系列文化活动。目前,“塘口空间”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世界各地的到访者,他们在这里举办公益骑行、实习生计划、世界遗产研学营等国际交流和研学活动,不仅为本地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还吸引了一批年轻大学生在此落地生根。

目前,这里又多了一块“实验田”!昨天,记者来到了塘口镇“青少年实验田”。“我们在这里建立了30亩农田,这里有不同的指导老师!”邓华说,“这些老师有的是从非洲过来的,还有从英国过来的,专门系专业农业的,他们教导学生怎样使用锄头,怎样翻土,除了他们亲自动手之外,我们要还给灌输概念,这个概念就是绿色种植!”

记者看到,一批100多人的学生,正在田野里劳作,他们已经是第二年来这里的了,如今有了收成。

紧跟邓华的步伐,如今,一批批大湾区年轻人来到这里创业。据了解,作为广东唯一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核心区,塘口镇依托丰富的侨乡文化资源,通过活化历史建筑、创新文旅业态、打造特色品牌等举措,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发展,实现“乡村的文艺复兴”。用艺术设计改造赋予乡村建筑新的容颜,以修旧如旧原则焕发乡村新的活力,以传统碰撞“潮趣”。

如今,塘口镇的废弃粮仓变成“最美文化空间”,旧碉楼变身“网红民宿”,村校旧址变成“乡村咖啡馆”。近几年,来到这里的青年创业团队有53个,其中90%来自大湾区。引育博士人才3名、硕士28名,具有高级职称人才3名,技能人才25名,致富能人8名,带动乡村就业800多人。

截至2024年,塘口镇成功引进了先锋书店、粮语剧场等优质文旅项目6个,建成了里苑、五十三度竹下、乡遇民宿等酒店民宿项目19个,打造了谢创故居等红色旅游项目3个,人才直接参与的文旅项目总投资额1亿元,共获得各类国家级荣誉称号6项,广东省级荣誉称号16项,江门市级荣誉称号21项,研学营地、民宿集群、非遗工坊等衍生业态欣欣向荣,成为辐射大湾区的“青年文创小镇”。

1 阅读:5

评论列表

温维安

温维安

1
2025-04-24 14:35

[点赞][点赞][点赞]

广日精选

广日精选

介绍分享五邑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