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浪姐6》的舞台灯光再次亮起,李晟的名字被推上风口浪尖。
这位因“小燕子”一角成名的演员,是否能在唱跳竞演的残酷赛制中复刻王心凌的逆袭神话?
节目组的镜头分配与观众期待之间的错位,是否预示着又一次“押错宝”的争议?
《浪姐》系列自开播以来,始终伴随着一个魔咒:节目组力捧的“种子选手”往往难以引爆话题,反倒是镜头边缘的姐姐屡屡逆袭成黑马。
第三季的王心凌初舞台镜头仅占2分30秒,却在全网掀起“回忆杀”,最终以断层票数夺冠;第四季的美依礼芽凭借二次元舞台打破语言壁垒,成为现象级出圈选手;第五季的陈昊宇从“小透明”到登顶,再次印证了观众对“剧本化叙事”的厌倦。
“芒果台的剪辑逻辑始终停留在‘预设爆点’上,却低估了观众对真实性与反差感的渴求。”
这种矛盾在《浪姐6》中愈发尖锐。
本季节目组将大量镜头聚焦于王珞丹、祝绪丹等话题人物,前者因与白百何的“撞脸”争议自带流量,后者则被质疑模仿虞书欣的“作精”人设。
,过度曝光的代价是观众审美疲劳——社交媒体上“皇族”“强推之耻”的批评声不绝于耳。
反观李晟,她的处境与王心凌初期的“冷遇”高度相似:初舞台仅有3分钟完整表演片段,日常训练镜头多处于画面边缘,甚至在其他姐姐的采访背景中才能瞥见她默默练舞的身影。
这种“去中心化”的呈现方式,反而激发了观众的探索欲。
截至3月25日,李晟个人直拍视频的播放量已突破800万次,远超节目正片中的“重点选手”。
作为《新还珠格格》的“小燕子”扮演者,李晟天然承载着90后观众的青春记忆。
这种情怀价值在《浪姐》舞台上具有双重效应:一方面,“回忆杀”能迅速建立情感联结(参考王心凌《爱你》的病毒式传播);另一方面,经典角色的固化印象也可能成为转型障碍。
李晟的初舞台选择《有一个姑娘》——原版小燕子的主题曲,看似稳妥却暗藏风险:过于依赖情怀红利,可能让观众忽视其作为独立艺人的可能性。
从业务能力维度分析,李晟的唱跳基础确实存在短板。
尽管她曾发行个人专辑《OMG偶买噶》,但作品传唱度有限;舞蹈方面,其训练视频显示肢体协调性尚可,但缺乏专业舞者的爆发力与控制感。
不过,节目花絮中一个细节值得注意:在小组排练时,李晟主动提出将戏曲元素融入现代编舞,这种创作意识或许能成为差异化竞争的突破口。
更微妙的是她的“人际关系叙事”。
与海陆持续14年的闺蜜情(《新还珠》紫薇与小燕子)、与李佳航的模范夫妻形象(《婆婆和妈妈》中的高情商互动),构成了立体的人物故事线。
当其他姐姐因竞争压力显露疲态时,李晟在宿舍为队友按摩肩颈的片段登上热搜,这种“非攻击性”的温柔特质,恰好契合了观众对“女性互助”的价值期待。
尽管节目组尚未将李晟列为重点推广对象,但第三方数据监测显示,她的舆情热度正呈现“逆周期增长”。
百度指数显示,3月20日-25日期间,“李晟 浪姐”搜索量环比上涨217%;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累计破2亿次,其中“李晟压腿痛到表情失控”的搞笑片段获得312万点赞。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流量并非来自官方推送,而是用户自发的“考古”行为——网友翻出她早年参加《舞林大会》的拉丁舞视频,发现其肢体表现力被严重低估。
这种“民间考古运动”与官方叙事之间的割裂,恰恰暴露了节目组的认知偏差。
制作团队仍执着于用镜头时长定义“核心角色”,却忽视了Z世代观众的参与式文化特征:他们更享受“发掘宝藏”的过程,而非被动接受剪辑导向。
当李晟在二公排练室即兴清唱《雨蝶》(《还珠格格》片尾曲)的30秒片段流出,微博瞬间涌现5.2万条“DNA动了”的评论,这种自发传播的能量远超任何剧本设计。
过度消费“小燕子”标签可能导致观众腻烦,但完全割裂经典角色又会丧失记忆点。
参考美依礼芽的破圈路径,将情怀元素(如《还珠》IP)进行现代化解构(电子国风编曲、赛博朋克视觉),或许是可行方向。
声乐方面,建议选择音域适中但情感充沛的抒情曲目(如《时间都去哪儿了》),规避高音炫技;舞蹈层面,可发挥肢体延展性优势,侧重故事性编排而非技术难度。
目前“低调努力+暖心大姐”的形象虽讨喜,但缺乏冲突张力。
若能在后续赛程中展现领导力(如带队逆袭)或艺术追求(如原创舞台),将更符合《浪姐》“突破自我”的核心立意。
五、芒果台的战略反思:押宝逻辑vs观众主权《浪姐6》的争议本质上是内容生产权的一场博弈。
节目组沿用工业化造星思维,试图通过镜头分配、热搜营销、剧本故事线来“制造爆点”;而新生代观众却用数据投票、二创传播、口碑发酵等方式争夺话语权。
当李晟的百度贴吧突然涌入15万新关注,超话排名飙升87位时,制作方或许该重新思考:究竟是谁在定义“值得被看见的姐姐”?
从产业视角看,这种矛盾恰恰是综艺市场转型的缩影。
随着用户审美迭代,“押宝式”内容策略的边际效益急剧递减。
唯有建立更开放的互动机制(如实时投票影响剪辑版本)、更包容的价值表达(如多元女性形象并置),才能打破“押错宝”的恶性循环。
对李晟而言,无论最终能否成团,这场“意外走红”已然证明:在注意力经济的战场上,真实的生命力永远比预设的剧本更有力量。
“观众早已厌倦了被安排的感动,他们更愿意为那些在镜头缝隙中倔强生长的身影喝彩。”
当李晟在深夜训练室对着镜子反复校准一个转身动作时,监视器后的导演组或许该意识到:真正的“宝”,从来不是靠“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