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不对板”,酒店“照骗”不误,该下力气好好整治了

评论员廖保平 2025-04-17 11:52:09

据法治日报报道,近日,多地网友控诉线上预订酒店遭遇“照骗”事件:有人花千元预订海景房,推门发现内部照片竟全是渲染图;预订大床房,进门发现“这床还没我家沙发大”……更离谱的是,有消费者要求退房竟被索要违约金,关于“酒店房型不符退房却被收取80%违约金”的新闻,还登上了热搜。

在互联网时代,线上预订酒店已成为出行常态,但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自己满怀期待打开的房门,竟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视觉骗局”,花高价预订的“海景房”实为渲染图,号称宽敞的“大床房”却连沙发都不如,甚至退房时还被索要高额违约金。这种“货不对板”的现象,早已不是个别案例,而是演变成了一种行业乱象,亟待监管重拳整治。

近年来,酒店“照骗”问题愈演愈烈,主要表现为三种套路:一是房型严重不符,利用广角镜头、PS技术,将狭小房间拍出“豪宅”效果,实际入住却逼仄昏暗11。二是卫生状况堪忧,宣传图干净整洁,现实却垃圾未清、床单污渍明显。三是虚假设施宣传,所谓的“温泉浴池”“江景房”根本不存在,或与描述相差甚远。

更令人愤慨的是,消费者发现问题后,往往遭遇酒店推诿,甚至被要求支付高达80%的违约金才能退房6。江苏刘女士的经历并非孤例——她在春节假期预订的大理客栈,实际环境与宣传图天差地别,退房时却被强行扣费6。这种“虚假宣传+霸王条款”的组合拳,让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

我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均明确规定,商家不得进行虚假或误导性宣传。然而,消费者维权时却面临重重阻碍。要么是举证困难,需证明宣传与实际不符,甚至要聘请专业机构鉴定广角镜头畸变率。要么是平台责任模糊,部分OTA平台以“形式审查”为由推卸责任,导致消费者投诉无门。要么是维权成本高,即便胜诉,赔偿金额可能远低于时间与精力损耗,许多人只能“自认倒霉”。

法律框架的滞后性进一步加剧维权困境,《电子商务法》第十七条虽规定平台需确保商品服务信息真实,但未明确"图片失真度"的鉴定标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对"虚假宣传"的界定,尚未涵盖"技术美化"的灰色地带。因此,大部分"照骗"投诉因消费者无法提供专业空间测量报告而败诉。

根治"酒店照骗"痼疾,首要一条,是平台担责,强化OTA平台审核义务。可参照北京互联网法院判例,对标注模糊、误导性宣传的酒店,平台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倒逼其建立"图片AI质检-描述语义分析-投诉响应"的全链条风控。

其次是‌监管亮剑,文旅部门可出台酒店宣传规范,明确禁止广角镜头过度拉伸、渲染图冒充实拍等行为,并设立快速投诉通道。

酒店业的本质是服务,而非“视觉魔术”。当消费者不得不带着卷尺量床、用执法记录仪取证时,行业的信任基石已然崩塌。整治“照骗”,不仅是维护市场秩序,更是重塑“诚信经营”的商业伦理。唯有让虚假宣传者付出代价,才能让“所见即所得”成为行业常态,而非消费者的奢望。

0 阅读:0
评论员廖保平

评论员廖保平

20年评论写作经历,资深评论人廖保平的个人写作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