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醉在上海监视鲁迅时,发现先生一个“习惯”,立刻放弃拘捕计划

漫步梦之谷 2025-01-18 09:30:24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山阴路124弄42号藏有暗杀小组,旨在除掉对面楼内的一家三口。

鲁迅寓所内,丈夫伏案写作,妻子料理家务,儿子蹦跳嬉戏。一家三口居住于此,而国民党特务头子沈醉正暗中监视。

沈醉以心狠手辣著称,却唯独未为难鲁迅。这因他发现鲁迅一个独特习惯。至于其中缘由,引人好奇。

鲁迅与蒋介石之间存有复杂纠葛,彼此间的恩怨交织,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他们相互影响的痕迹,具体细节反映了两人关系的多面性。

鲁迅先生是中华脊梁,他以笔作武器,批判帝国主义,哀叹民生困苦,谴责国民党内斗,残害进步者,以文章启迪民众智慧。

然而,少有人知,鲁迅虽严厉批判国民党独裁,却未直接骂蒋介石。而蒋介石仍派特务日夜监视鲁迅,必要时下令诛杀。

最终,监视任务交由沈醉执行。沈醉18岁入行特务,智谋过人,手段狠辣,乃国民党军统显赫人物,地位仅次于戴笠与毛人凤。

鲁迅与蒋介石曾同属一阵营,后却兵戎相见。这源自鲁迅与国民党的决裂,其关系转变的根源可追溯至此。

鲁迅未入国民党,但在蒋介石背叛革命前,他坚决地与国民党人士并肩作战,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加入反清团体“光复会”,后经革命挚友引荐,与孙中山先生相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创建中国国民党。鲁迅未加入,他接受国民党元老、北大校长蔡元培邀请,担任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职员。

中华大地政权纷争,民不聊生,军阀割据,皆欲称帝,骨子里崇尚封建,唯我独尊,视民如草芥。此正是鲁迅所深恶痛绝之事。

国民党在孙中山领导下,针对军阀展开斗争。鲁迅与国民党人因共同革命目标结盟,志同道合,互为盟友。

鲁迅在文化思想界影响力巨大,为民间文化偶像与精神标杆,故当时的国民党人也高度重视他。

乱世中,文人与某党派维系着微妙友谊。鲁迅多位挚友乃国民党成员,包括蒋介石亲信朱家骅在内。

鲁迅素不热衷官僚政客宴请,但朱家骅邀约时,他却破例前往赴约。

鲁迅与朱家骅共赴年夜饭,关系和睦。此外,他还接受了孔祥熙的邀请,前往其家中短暂拜访。

鲁迅不喜结党营私,故此举难能可贵。至少表明他不反感蒋介石,否则以他的性格,绝不会与蒋身边的人交往。

1927年4月12日,一切骤然中断,蒋介石在这一天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鲁迅难以接受国民党的行为,遂与反动派划清界限,高举反对旗帜,严厉批判其独裁统治,坚定地站在为国为民的立场上。

当时,众多人士将鲁迅视为精神领袖,鲁迅笔下批判愈烈,蒋介石政权民心愈失。

1930年,鲁迅领导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该联盟主张革命文学,宣扬马克思主义及救国兴邦理念,鲁迅坚持真理,无所畏惧。

鲁迅不仅自己反对国民党反动派,还集结作家群体共同发声,众多文人笔伐,此举彻底激怒了蒋介石。

此后,多位革命作家相继被捕,人权先驱杨杏佛,亦是鲁迅挚友,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鲁迅生命安全面临重大威胁。

蒋介石未对鲁迅动手,而是派沈醉严密监视他。换言之,鲁迅的安危掌握在国民党反动派手中。

鲁迅幸免于难,得益于沈醉的特别关照。原因在于,沈醉对他的态度与众不同,给予了特殊的保护。

军统特务头子,性格复杂,既展现正直一面,又流露邪恶气质,行事难以捉摸,是正邪并存的典型代表。

军统是蒋介石鹰犬的聚集地,军统特务普遍评价不高,却出了一个特例沈醉,他如同清流一般,与众不同。

特务皆血债累累,无可争辩。沈醉虽涉此行,但在为人处世上,仍展现出一定的风骨。

沈醉三十不到便位居国民党高层,却几乎不染抽烟酗酒、打牌赌博、玩女人及贪污受贿等恶习,这在当时国民党官场极为少见。

究其原因,沈醉的成长深受其母严明家教影响。沈母作为读书人,自幼教导沈醉明白大义、通晓事理,对此起到了关键作用。

沈醉曾是爱国青年,中学时参与革命运动,因学生游行被校方开除。后投奔身为戴笠手下特务的姐夫,随之沈醉也成为戴笠麾下的特务。

沈醉身手不凡,思维敏捷,行事果断,且勤奋好学,实为特务人才,备受戴笠青睐。

沈醉仕途正顺时,蒋介石下令监视鲁迅。戴笠经过深思熟虑,决定派沈醉执行监视鲁迅的任务。

沈醉熟练指挥特务小组,于上海法租界鲁迅寓所对面租楼监视,全天候鲁迅家庭动态。

沈醉经长期观察发现,鲁迅生活简朴,日常活动无外乎写作与逛书店。

鲁迅白天常去内山书店,外出时总戴深色呢帽,且将帽檐压低。

夜晚,鲁迅投身于创作,持续笔耕至深夜。疲惫时,他便躺在藤椅上,通过抽烟来放松。

许广平在屋内屋外忙碌家务,而鲁迅6岁的儿子周海婴则在旁边活泼地蹦跳玩耍。

沈醉观察到,鲁迅写作时腰板笔直,这一习惯深刻影响了沈醉。

鲁迅多次呼吁中国人挺起脊梁,他本人便是民族脊梁的象征。沈醉对鲁迅这样的文人抱有深深的敬意。

沈醉年轻时为谋生计,懵懂中加入了军统成为特务,晚年他亲口忏悔,承认当时年少无知,此举并非本意。

监视鲁迅时,23岁的沈醉血气方刚,鲁迅挺直的腰板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同样憎恨贫弱旧社会,怀揣着救国兴邦的理想,渴望有所作为。

抗战爆发后,沈醉奔赴前线,每日身处险境,矢志抗日,决心杀敌。

在安徽一次行动中,沈醉率队检查日占区海军布雷,为求速战速回,仅小组携武器,不料遭遇全副武装的日军。

沈醉幸而携枪,护队友撤离后,独自毙敌数人,安全撤退。事后他懊悔,未能俘虏日军几名以作惩戒。

显然,沈醉具备民族大义。

故沈醉受主观意识影响,无意杀害鲁迅,反主张其无害,并提议撤回特务小组。

沈醉上报监视结果,称鲁迅未参与革命活动,无反蒋嫌疑,仅为一位闲散文人。

此言既出,戴笠、蒋介石皆信之,鲁迅遂得脱险。但事态真相,果真如此简单?

三:政客精于算计筹谋,文人则擅长展现智慧。两者虽领域不同,但各自在其领域内展现出的能力与谋略,均体现了其独特的思考与策划能力。

沈醉对鲁迅的偏爱确实为他带来一线生机,蒋介石性格多疑,故遵循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

简而言之,蒋介石固执己见,常不听取意见,但对亲信之言则愿倾听。戴笠即为典型例证,显示蒋介石对亲信建议的接纳态度。

戴笠追随蒋介石,深得信赖。沈醉为戴笠亲信,军统高层。若沈醉初时主张杀鲁迅并煽动,以蒋介石的性格,鲁迅恐难逃厄运。

蒋介石不杀鲁迅,对外称因鲁迅名气大,影响力广,拘捕或暗杀将引发强烈社会反响,使国民党政权更遭唾弃,此为其不杀鲁迅的另一原因。

因此,蒋介石未采取行动,但对鲁迅的持续监视从未停止。

此言有理,但昔日杨杏佛同为声名显赫的革命先驱,蒋介石亦毫不犹豫将其杀害。

蒋介石颇为狡诈,他保留鲁迅,意在伺机拉拢,欲使鲁迅之笔为国民党政权服务,此乃政客之谋略。

鲁迅机智应对,展现文人智慧,用笔作为武器,从不明言批评蒋介石。其各时期作品细察,均未出现蒋介石之名。

鲁迅行事有分寸,成立“左联”之际,虽身处上海,却面临国民党浙江党部颁发的全城通缉令。

蒋介石本意非捕鲁迅,此举实为警告,示意鲁迅勿要过分。

若被直接点名,则事态转为公开敌对,超越蒋介石容忍底线,当局将采取行动。届时,鲁迅即便不死,亦将无处容身,不仅上海,全国皆然。

无法安身立命,何以救国醒民?鲁迅深知此理,以其处世智慧,绝不会让自己陷入被动境地。

鲁迅坚守原则,蒋介石则不断寻找拉拢机会,频繁展现其表面的和善,试图拉近关系。

有人借“左联”之名,意图陷害鲁迅,向蒋介石进谗言,鼓动其对付鲁迅。然而,蒋介石却借此机会,对鲁迅示好,顺水推舟卖了个人情。

蒋介石派人与鲁迅传话,提出和解条件:赴日暂避,回国后撤销通缉,保留教育部职位及高薪。

结果遭到了鲁迅的坚决回绝。

鲁迅病重后,蒋介石心生他念,派人送去巨款,称欲助其赴日就医,并在报纸上大肆宣扬,唯恐他人不知此事。

鲁迅一身傲骨,再次拒绝蒋介石示好,坚持至病重逝世,都未与国民党反动派达成和解,其立场之坚定,可想而知。

鲁迅生命最后十年,国民党对其采用双管齐下:一面发布通缉,人身威胁;一面幻想拉拢,伺机收买。

鲁迅逃过暗杀,得益于天时地利人和。沈醉敬重他而偏护,蒋介石欲拉拢而留之。鲁迅智慧分寸,未触怒蒋介石,故得幸免。

三个必备条件,均不可或缺,缺一不可。

鲁迅去世次年,抗战全面铺开,中华民族陷入战火纷飞。若鲁迅先生知晓,定会深感痛心。

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最终取得胜利。正如鲁迅所言,我们的民族脊梁蕴含着不灭的精神与坚定的信念。

这盛世正如您所期望,胜利的桂冠始终戴在我们头上。我们坚信,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我们!

0 阅读:28
漫步梦之谷

漫步梦之谷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