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暴富十年后,他们为何又开起了网约车?

永毅精进 2025-04-05 21:45:19

拆迁暴富十年后,他们为何又开起了网约车?

前几天陪朋友去看二手房,遇到个有意思的现象。

小区里有几户人家的装修显得特别突兀——金碧辉煌的欧式吊灯配着廉价的复合地板,真皮沙发上盖着十块钱一条的蕾丝防尘布。

中介不经意提起,这些都是早年拆迁分到房的住户。

这让我想起老家有个远房表叔。

十年前城中村改造,他分到四套房和两百多万现金。

去年回去听说,他现在靠开网约车维生,手里只剩下一套自住房。

倒不是遭遇什么变故,就是陆续把钱投进了P2P、民间借贷和朋友的创业项目。

这种情况见得多了,慢慢发现一个规律:天上掉的馅饼,好像总得用个合适的盘子端着才行。

要是手头的家伙什配不上,馅饼多半会在某个意想不到的时刻啪嗒掉地上。

我认识个做私募的朋友,他说过一句挺实在的话:市场每隔几年就会给所有人发钱,但大多数人都会原封不动还回去,还会倒贴利息。

这话放在生活里也一样适用。

前些年区块链火的时候,我见过完全不懂技术的大妈在广场舞间隙讨论比特币,也见过大学生把学费砸进空气币。

后来?后来他们都不说话了。

感情里这事儿更明显。

朋友公司里有对夫妻,女方是高管,男方是下属。

当初女方力排众议下嫁,觉得真爱无敌。

结果五年后离婚时,男方在调解室里说:她总说我不上进,可我本来就是这样的人。

这话听着挺心酸,但细想又觉得在理。

婚姻就像合伙开公司,股权差距太大的,早晚得拆伙。

有个做婚姻咨询的阿姨跟我说,她经手的案例里,最稳固的反倒是那些条件相当的夫妻。

不是说要多富贵,而是俩人的见识、习惯、对生活的理解得在一个频道上。

她打了个比方,就像俩人在爬山,一个想冲顶一个想野餐,开始还能将就,走到半山腰准得吵起来。

这话让我想起以前租房时遇到过的二房东。

他把房东委托代租的三居室打成八个隔间,每个床位月租八百。

有个月水电费突然暴涨,他连夜把电表调慢被发现。

最后不仅赔钱,还上了中介黑名单。

后来有次在便利店遇到,他啃着饭团说:早知道就按规定租了,虽然赚得少点,至少是长久买卖。

现在信息越来越透明,这种不对等的便宜越来越难维持。

去年帮老家亲戚看合同,发现他们村有人把征地款全投给了承诺年化20%的农业项目。

劝了半天不听,结果今年开春项目方就跑路了。

亲戚现在见人就念叨:当时要是存银行...

不过话说回来,我倒不觉得捡便宜本身有问题。

运气本来就是实力的一部分,关键是怎么把偶然的幸运变成持续的资本。

认识个做外贸的老板,他第一桶金是九十年代偶然帮人代购赚的。

但他拿到钱就去学了英语和国际贸易,后来把偶然的渠道做成了正经生意。

还有个前辈说得更直白:捡到钱不算本事,能留住才算。

留不住的钱,本质上就是过路财神。

他年轻时靠倒卖钢材赚过一笔,后来全赔在期货市场。

现在做实业,反而稳稳当当做成了细分领域龙头。

那笔学费交得值,他说,让我看清了自己几斤几两。

这可能就是便宜最微妙的地方——它像面镜子,照得出一个人真实的认知水位。

超出的部分,总会通过各种方式回流到匹配的人手里。

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资源也在不断寻找最适合它的容器。

我家楼下有家开了二十年的面馆,老板有句话挺耐人寻味:老顾客来吃面,不是因为我面多特别,是他们习惯了咸淡。

这话放在很多事上都成立。

能长久守住的东西,往往早就在日常里磨合出了恰好的分寸。

窗外的梧桐树开始落叶了,环卫工人在用竹耙把它们拢成堆。

有些叶子会留在树坑里变成肥料,有些会被装车运走。

看着这个场景,突然觉得人和资源的关系,大概也是这样自然筛选的过程。

0 阅读:104
永毅精进

永毅精进

说相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