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人们所使用的钱币有着一条很深远的进化线路,过去的事人所使用的钱币各式各样,甚至还使用贝壳作为钱币,但这样的方式其实有很大的弊端。
如果人们在野外捡贝壳,当钱币使用,这不是乱了套?
以前的人们会不会去野外捡贝壳呢?他们不捡,又是为什么呢?
先来说说人们所使用的货币的进化之路,人们的商业行为实际上是跟随社会生产力发展而定的。
在人们的文化和城市兴起的时候,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实还比较低下,比起去花钱买东西,人们使用物品去换物品的行为更多一些,也就是人们熟知的以物换物,以物换物的行为。
在人们看来还是比较普遍,而且容易被接受的,用物品来换物品,比如用牛来换羊或是用粮食来换家禽,这样的交换行为,在人们社会行为中比较普遍,根本用不上钱币。
用不上钱币,所以人们就不会有想要获取货币的想法和行为,以在以物换物的时代,人们没有比较大的获取货币的需求。
人们的物欲低且不愿意用钱币来进行交易,就不会跑去大老远的地方捡贝壳。
且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古代的人们使用贝壳来当货币,也不是随随便便用普通的贝壳对付,能够作为货币的贝壳质地都比较坚硬,比较难以获取,本身就很稀少。
过去的贝壳就像是后世出现的贵重金属那样,贵重金属有多不容易获得过去的贝壳,就有多不容易被获得。
这就意味着,就算是人们动了心思,想要去获取货币,也得跑去很远的地方去寻找,不容易获得的贝壳,花费大把时间去寻找,可能不存在的东西,做这件事情实在是没效率,人们一般不会去海边找贝壳。
就算是找到了能够作为货币的贝壳,官方也会在贝壳上动手,做一些比较特殊的标志,普通人没有办法伪造标志,就不能使用贝壳,贝壳就不能履行货币职责。
花费大量时间获得的贝壳,很有可能什么都买不来,得不偿失,这又是何必呢?
对于普通人来说,找贝壳这点时间不如拿来种地,起码还能见点成效。
再来说说时间上的问题,古人们使用贝壳作为货币,除了人们不经常使用货币以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原因,那就是人们没办法冶炼金属,不能用更加坚固的东西来作为货币。
货币不能太脆弱,不然人们在使用货币进行交易的时候,容易受到财产上的损失。
当时的人们没有办法冶炼金属,只能用比较坚硬的贝壳做平替,可后来人们发现了冶炼金属的方法,青铜器的出现就是一个证明,在青铜器出现之后,更加坚固且稳定的金属货币就成了人们的不二选择,以前作为货币的贝壳就被淘汰掉了。
或许人们在长时间的寻找中,真的找到了作为货币原料的贝壳,但在金属货币出现之后,这些贝壳都没法用,费时费力讨来的东西不能用,慢慢的,人们也不会打货币的主意。
除了金属货币代替贝壳货币,以及人们不会费时费力的去寻找贝壳以外,人们不去海边找贝壳作为货币,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因为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地方距海很远,很多人都知道,中华文化起源于中原腹地,离水源越近的地方,文化发展的就越为繁盛,在这种地方才会有商品交易的机会出现,但是能够作为货币的贝壳,却不在这些地方出现。
人们要想获得难以获得的贝壳,就得远走高飞,当时的交通条件非常之差,人们想要进行远距离的移动是比较困难的。
能够有资格,有能力去更远的地方找寻贝壳的人,本身就不是普通人,本就有社会地位的人,何必去绕远路,获得能够作为货币的贝壳呢?
所以综合以上这几点,人们不会在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先秦时期折腾自己去寻找贝壳,一般的人都会兢兢业业,耕耘自己这一亩三分地,至于商业方面,还没有过于开放,一般的人都会以物换物。
在先秦之后,人们基本不用贝壳作为货币,一般运用一属来作为货币的原材料,青铜就成为了货币材料的首选。
在周朝建立之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争霸推动社会力发展,商业相关的活动就越来越多,就算是普通人也开始使用货币,但是诸侯国为了区分,所以会把货币做成不同的样子。
比如一些诸侯国选择用圆形的货币,一些诸侯国则用的刀币,甚至还有一些诸侯国没有摆脱先秦时期的影响,选择用贝壳作为货币。
是值得注意的是,诸侯国所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情况并不多见。
能够使用贝壳作为货币的国家,往往不在中原之地,在偏僻之地使用贝壳进行交易的国家,社会生产力发展比较慢,货币使用率低,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货币限制各个地区的人民的经济交往,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也统一了货币,使用同样的货币进行商业交往,贝壳就算是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了。
之后,历代的统治者所统治的疆域扩大,为了方便统治,人们依旧延续秦朝的货币制度,使用统一的货币进行商业交往,而且为了让货币相关的政策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则。
每隔一段时间,统治者就会更换货币模板,之前所使用的货币就会回收,以防有人制造假币。
总的来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无论是什么时代,无论人们用怎样的物品作为货币,普通人永远都没法跟上统治者的脚步。
统治者会用各种方法来避免普通人制造假币出来,所以与其费心思去海边或是河边捡贝壳。
在很早的过去,人们就已经知道制造假币不能获得财富,根本不会白费功夫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