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中国行·坐标郑州】
系列报道之“科技郑”
声光电画影 移步易景中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为全方位展示郑州市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郑州特色文化、展示郑州城市风采、树立郑州形象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本报推出“文化中国行·坐标郑州”系列报道,聚焦“年轻郑”“文化郑”“国际郑”“科技郑”等主题,持续擦亮“天地之中、华夏之源、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推动郑州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强市。
光线色彩、形态、节奏的变换,配合着各式的椅阵,构建出具有现代美感的空间,这场由“光”与“椅”出演的戏剧盛宴,震撼着每一位戏剧幻城的游客;机械矩阵、机械悬浮山的创新运用,使电影小镇《一路有戏》的舞台更具氛围感、观赏感,大量高喷头雨淋的运用,更是营造出悬浮山瀑布倾泻而下的蔚为壮观……
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每个瞬间如此短暂,却汇成了浩浩历史的长河。珍视这大地上生长出来的赫赫文明,是我们所有人心底所深埋的情愫。也正因这份珍惜,让一代代人在传续文脉的同时亦勤于创新。
光影交错中的建业电影小镇格外迷人 本报记者 马健 摄
在郑州,我们看到,智慧文旅的基础不断夯实,越来越多数字技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多环节、更宽领域与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带给人们全新的沉浸式文旅新体验……古老的文明正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科技加持
打开“诗与远方”更多面
光影流转,人影摇动。
位于郑州中牟县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开启了神秘多姿的一面:328米夯土墙上,利用激光投影技术描绘的《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徐徐展开,历史情景通过巨幅“画卷”生动呈现;流光溢彩中,脚下“幻城”重新布阵,一格一景,变幻无穷,在幻城剧场,通过众多旋转升降台勾勒出“幻城”独特的建筑形态,在火车站剧场,利用智能翻板配合机械麦穗吊杆呈现波澜壮阔的滚滚麦浪……
一砖一瓦一片瓷皆为史诗,一枝一叶一抔土都是故事。在这里,依托“声、光、电、画”等高度集成化与智能数字系统,让幻城之夜如同盲盒一样令人期待。行走其中,厚重的中原文化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得到了更加生动的诠释,全新的夜游沉浸体验让无数游客沉醉。
新技术的运用,不仅赋予了传统文化以全新的视觉表达,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细致、便捷的服务。幻城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景区通过数字化运营赋能服务,打造线上智能小程序,提供一键购票、查看实时在线节目单、景区导览图等服务,最大限度保障游客“移步易景,转眼千年”,全方位“看到、听到、闻到、触到、尝到”厚重的中原文化与灿烂的华夏文明。
“N次打卡幻城,每次来,还是会被它惊艳到,新技术为传统文化披上了一层华彩的外衣。畅游其中,既被剧场里的故事内核感动着,也被令人眼花缭乱的新技术震撼着。”新乡市民韩新娜已经多次游览幻城,这里留给她无数难忘的记忆和心灵的悸动。
同样是在中牟,距幻城不远,还有一处令无数游客心心念念之地——建业电影小镇。
作为中原地区首家电影文化主题特色小镇,在新技术的运用方面也是娴熟于胸。
就拿其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一路有戏》来说,它将艺术装置、全息投影、声光特效、水雾特效与景观道具等结合,通过电影新手法还原这个城市的历史记忆,让人不禁想要细品那些镌刻在时光中的文化印记。
观演区入口处,通过激光与雾森萦绕形成巨大的时空隧道,隧道深处若隐若现、忽明忽暗,弥漫着神秘奇幻的气息,吸引游客前去探寻千年秘境;剧目上采用声光电、LED新型透明屏、机械矩阵、山体投影、高压水雾机等创新科技,让场面更宏阔;场景上与创新科技融合设计升降悬浮假山、机械朋克元素、矩阵梅花桩等舞美置景,让整个空间充盈美学意向……多样新技术的使用,为《一路有戏》赋予了鲜活场景,也让无形无色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变得具象、立体、多维、可触、可感。
还是在中牟这座“幻乐之城”,坐落其中的郑州海昌海洋旅游度假区成为无数家庭亲子游的首选,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无疑是全国最大机械类海象机甲“象豫”。头戴皇冠的海象机甲,身披与河南历史紧密相关的图腾纹格,青铜质感的古朴外表,承载了河南历史文化的厚重。此外,世界首款机甲鲸鲨和机甲鳐鱼、极地企鹅展示+4D影院的南极企鹅馆、中原最大展面海底视窗的奇妙海洋馆、国内唯一360度环形全景的海豚秀场、106米中原最高摩天轮“郑州之眼”等同样令人瞩目。
当然,不止中牟。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我市景区智慧化加快推进,全市重点景区基本实现智慧系统全覆盖,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入选全国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少林景区、园博园、方特欢乐世界、康百万庄园等被评为省级5钻智慧景区。郑州银基动物王国大型投影秀生命之树·奇境森林、黄帝千古情等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数字文旅产品人影如潮。
“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成为景区的竞争高点。我市众多优质文旅景区、文化项目的涌现,都是科技与文旅有机融合的结晶。”郑州市社会科学院文化所所长刘涛认为,文旅和科技携手,塑造特色鲜明的郑州文旅IP,为我们打开了“诗与远方”的更多面。
“云”端发力
开辟文化传承新赛道
文化是软实力,科技是硬道理。
当今世界,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发展,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给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了新契机,郑州“文化+旅游+科技”产业发展也迈入了重要战略机遇期。
乘势而上,应势而谋。
当前,郑州正在推进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为目的,通过推动“文化+旅游+科技”融合,促进郑州文旅产业迭代升级,使之成为“重地建设”的原动力和新引擎。
我们惊喜地看到,广袤的中原大地上,灿烂的文化与闪亮的科技双向奔赴。新技术不仅为文旅融合拓展了新场景,也为文博、文艺、文学、文创等多个领域开辟出新赛道。“文化+科技”打开了无比灵动的想象空间,让掩藏在遗址中的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让文博“活”了起来。4月上旬举办的“主流媒体黄帝故里文化行”采风活动中,大连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国际传播研究院名誉院长唐润华体验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的特色体验项目“大河村人的一天”后赞叹连连:“远古大河村的秋景还原得分外逼真,让人仿佛穿越到几千年前的大河村,行走、收割。”而这样的文博数字化新场景在我市加速涌现:郑州博物馆运用AR、VR建设数字沉浸体验馆,同时借助区块链、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开发“商代·兽面纹方鼎”数字藏品;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推出“星空下的村落”线上数字展览;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的《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对精品汉代壁画进行数字复刻、数字创作……数字科技的运用让云展览、云直播成为重要的展览形式,线上线下结合的博物馆传播体系日益形成。
让文艺“潮”了起来。眼前流淌的是黄河水,头顶仰望的是炎黄二帝,电视机前,新技术颠覆性地呈现了母亲河的多面样貌,她时而从天而降、奔涌而至,时而化身美轮美奂的“银河”,时而幻化成一片无垠的田野——2020年央视春晚郑州分会场8分钟演出惊艳国人。春晚的余韵犹在,2021年,郑州歌舞剧院创排的古典舞《唐宫夜宴》又接棒火爆出圈,节目通过巧妙的创意,让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让沉睡千年的文物“活”了起来,让文艺“潮”了起来。当前,我市正利用“云演艺”融合5G、AR、XR等媒介技术,加上创意“国潮”元素赋能传统文化演艺产品,全力发展文化演艺创作生产。
让文创“靓”了起来。各种文创园成为城市的一道道靓丽风景,是市民休闲、娱乐、消费的好去处。我市大力发展具有“老郑州记忆”的创意文化园,创新打造郑州二砂文化创意园、瑞光创意工厂、良库工舍、郑州芝麻街等文化园区,形成创意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格局。此外,在文创产品方面,《唐宫夜宴》系列“霓裳羽衣”“牡丹云游记”、首套中国功夫主题数字文创藏品“功夫守护者”等多款数字文创作品在支付宝、唯一艺术、iBox等平台发售,将独具特色的中原文化具象化、IP化、数字化,一上线即秒罄。
让文学“火”了起来。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郑州市高度重视网络文学事业发展,成立了郑州市网络作家协会,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网络文学发展的政策措施,涌现出了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络作家和作品,网络文学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目前,郑州网络文学作家超过1000人,与主流网络文学平台签约作家超过80人,《我的黄河我的城》《大河之上》《黄河故事》等网络点击量超千万次,将“郑”声音、“郑”故事、“郑”能量远播四方。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河南文化产业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汪振军说,科技进步推动了文化创意从天马行空到落地实现。“文化+科技”“强强联手”,碰撞出“1+1>2”的IP价值,助力文化领域新业态、新产业、新场景破圈出彩,活力四射。
资源深厚
点亮未来无限可能
文化兴则国运兴,科技强则民族强。
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部署下,全国各省市都充分依托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推进文化数字化工作。
在河南省社科联学术传播中心副研究员张柏林看来,作为华夏历史文明的起源中心,郑州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涵盖了文物遗址、建筑古迹、非遗民俗等众多优质资源,为“科技赋能,文化出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数字技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文旅不断冲破边界、铸就精彩,也为文旅继续乘风破浪插上了“向未来”的翅膀。
据了解,我市在科技赋能文旅方面走在全省前列,早在2020年,我市便出台了《郑州市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和《郑州市数字经济产业引导目录(试行)》,将文化产业数字化确定为郑州融合产业的核心新兴产业,夯实了郑州数字化文旅产业的基础。
“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市文旅已经从实景、观屏的2.0时代,进入到智慧、智感数字智能3.0时代,涌现出了大量内容优质、形式多元、本土特色突出的数字文旅文创新产品和新业态,形成了文化数字转化与数字产业经济互为支撑的文化发展格局。”刘涛说,“科技赋能,文化出圈”已是当前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思路,目前,郑州科技与文旅正进入深度融合的快车道,科技与文旅的融合激活了郑州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让城市厚重的文化进行了内容、形式和载体的再创意创新,实现了文化与科技的双向奔赴、共同出彩。
我市在“文化+旅游+科技”方面的拔节成长令人瞩目,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对比上海、杭州等先进数字文旅大市,仍有一定差距。未来,郑州文旅产业该如何更好地拥抱新科技,实现提档升级?
“科技为文旅插上创新的翅膀,体现了科技对于文化的赋能。特别是对传统文化来说,要迈向新时代,适应新形势,创造新业态,打造新品牌,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汪振军认为,郑州是一座具有浓厚文化历史底蕴的城市,黄河文化、黄帝文化、少林文化、商都文化、嵩山文化,既是历史文脉,又是文化品牌,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让这些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光彩,研发新产品、营造新场景、打造新体验。
“随着郑州城市文化发展模式的迭代升级,更需要科技的赋能、创新的驱动和创意的增值,在文化基因解码的基础上,深入挖掘郑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禀赋和产业优势,在基础较好的文旅、文艺、文学、文创等领域聚焦发力,推出爆款文旅文创产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开辟文化发展的新赛道,引领形成文化新消费,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厚重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在郑州相映,为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基地全国重地提供支撑。”刘涛说。
历经世纪风霜而留存下来的历史文化,蕴含着需要新技术才能充分挖掘、展现的智慧和奥秘,而科技最打动人心的应用,无疑是用其来诠释文化之美,带人们看见这个民族一路走来的印记、珍视的情感,以及由古及今的悠久历史传承。
插上“科技之翼”,解锁文化传承“无限可能”。这艘“文化+旅游+科技”的郑州之轮,征途是星辰大海!
本报记者 秦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