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说高中班长要组织小20年的同学聚会,我第一反应很复杂;
按说自己当年在班级里人缘倒是还行,但能长期保持友好关系且一直频繁联系的同学好友,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就在女同学把我拉进微信群,在我和几个同学聊过后,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人际关系现象和真相。
当年坐同桌的女同学,几乎没有人拉对方入群,而男生正相反这点发现,我觉得有些“阴暗”;
就像我说过的,女性之间,没什么真友情;
大人总觉得孩子不就是忘性大嘛;
今天吵完嘴,明天就和好,能有什么记仇的事;
然而,凭我当年对班级里女生关系的一些观察,当年坐同桌的女性同学,几乎没有人拉对方入群;
我记忆力不错,即便过去了将近20年,我依然能记住至少8对女性同桌。
我算是头一批进入班级群的,所以我能知道,是谁邀请谁进的群。
有趣的是,竟然没有一对女性同桌,是主动邀请对方入群的。
大家似乎保持着各自的默契和距离,你不理我,我也不理你;
就像住一个大学宿舍的女生,积累了不少怨气和仇恨一样,高中女生坐同桌,也有不少折磨人的不合拍和“矫情”。
就算当时坐同桌时,没有明显的冲突和矛盾,关系尚可,毕业后有了差距,有了嫉妒和攀比心后,也会逐渐疏远和断联,而男生则刚好相反。
自洽且过得比较满意的人,对参加不参加同学聚会,并不纠结有个和我联系的女同学,问我十一假期参不参加同学聚会,我说想去就去,不想去就不去啊;
然而,即便这位女同学,在家庭和工作上,都处于稳定上升的阶段,让人比较羡慕,她依然表现出对同学聚会的拧巴和内耗。
说自己当年又不是存在感强的人,要是聚会时没人搭理自己,多尴尬,而且听着大家叽叽喳喳的吹嘘和调侃,她会觉得很折磨。
我知道这应该是群里大家热闹的聊天,勾起了她当年的某些创伤回忆,让她觉得参加同学聚会,等同于受折磨。
她需要的是他人的接纳和“看见”。
而另一个过得松弛幸福,当年在班级里遭遇了一些人际创伤的女同学则和我说:其实聚会应该没多大意思,我不一定去不去,如果真的能去,咱俩必须单独约一次啊哈哈。
这就看出了两个人的不同。
虽然他们都在当年的班集体里,受过伤,遭受过一点暗戳戳的冷遇,但是对待同学聚会,一个是有戾气和不满,一个是自洽平和。
我想,真正和自我和解,和过去和解的人,不是非要直面曾经的那些,但至少内心不会怀有积怨,并让这些旧伤痛再跳出来影响自己的现在。
当年在班里没什么存在感且在家乡工作的人,往往会主动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工作和个人成就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就是成年人宁愿在外面飘着,过着自己才知道的苦闷日子,也不愿意回家去接受身边熟人的“揣度和评价”;
还有一种心理,就是在家乡工作的人,往往会不自觉地认为,生活在家乡以外的一线二线城市的同学,拥有比自己更强悍的实力,以及开阔的眼界和视野。
说白了,大家信息不对称,也不了解真实的对方,混得究竟怎么样。
随着微信群里人数的增多,你除了发现,当年的男性活跃分子,一直活跃着;
就是突然出现零星几个,当年在班里没什么存在感,如今凭借自身的人脉和关系,在家乡拥有一份比较风光工作的人,会主动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工作;
例如,给大家分享某一段话,某一张图片,某一个视频,那其他同学自然会跳出来问,你在哪高就呢?
接下来的回答就顺理成章了,说出好单位,好待遇,不知道是单纯的分享,还是一血当年的“耻辱”,表达一种担心被别人看不上的隐忧;
要么就是顺嘴说,哎呀我昨天和哪个有地位的前辈,去混了个社交圈,巴拉巴拉。
真是有趣,耐人寻味。
你有什么同学聚会前,或聚会时,聚会后的感悟和发现,欢迎留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