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地主大院是如何防范土匪的?

豆豆评过去 2024-04-14 02:07:02

关于民国时期东北的地主大院

奉系军阀统治东北时期,匪患非常严重。其实就连张作霖自己,也是所谓的“保险队”出身。这“保险队”从字面意思来看是卖保险的,但其实是一帮收保护费的马贼。

当时的保险队都有各自的地盘,地盘里的大户土豪平时向保险队交保护费,有事时保险队就要负责保障地主的资产和人身安全。不过那时候的保险队为了做长期生意,还会平买平卖,一般是按照大户人家拥有的土地数量收费,基本上每15亩土地收一两银子。当觉得钱财不够时,才会劫掠地盘以外的人家,并借此威慑大户提高“保险费”数额。

而在地主老财这边,自然也不是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保险队”身上。当时的地主家都是高墙间壁,外部建造的“拉合辫墙”都有两丈之高,普通人根本就爬不上去。而且这种土墙是和古城墙一样,是先用草编成绳子,再把绳子浸满黄泥,然后一层层砌成的,十分厚实坚固耐久,普通枪弹根本就打不透。

而更有钱的地主庄园,院墙甚至是由巨大的花岗岩条石堆砌而成的,最大的条石长4米多,宽近一米,重一吨以上,需九匹马才能拉一块石头。这样的石墙上部再砌砖,甚至能够抵御小炮的攻击。

而为了自身的安全和清理射界,地主家的院套都离开村屯而建,周围往往没有遮蔽物。院子前后各设置一扇大门以方便出入,而大门则是用两寸大木板外包铁皮打造而成,不动用火炮甚至炸药是打不开的。

而为了防御进攻,院子四角一般都各设置一个炮台,有专人负责对外射击。这种三进甚至五进的大院套,院套里面再有水井、粮仓、厨房、马圈等生活设施,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型的堡垒,只要不是遇上携带有火炮的正规军,那支撑个十天半月不成问题。

在武器方面,那时候的大户人家是家家买枪,张作霖甚至给地主规定了配额,当时只要是拥有三晌地以上的地主,那就必须要购买步枪至少一支,不买者就要罚款甚至坐牢。而那时候奉军不懂枪支保养常识,每年淘汰的旧步枪居然有4万支之多,都敞开了向民间廉价出售。除此之外,当时的日本人在东北渗透很深,大量抛售从日军中淘汰下来的二手步枪,而且售价极其低廉。那时候的国产汉阳造步枪出厂价就要40银圆,而日式六五步枪则只要25块银圆,东北地主们纷纷大量购买。

而在买枪之后,地主们组织起自家子弟和长工们练习射击,保卫自己的家园。有些枪多人多的大地主,甚至可以建立起护院队。这样有堡垒有枪支的地主大院,一般俗称为“响窖”,护院队的成员称“炮手”,为首的就叫做“炮头”。而那时候对于炮头的要求也很高,除了忠诚度高以外,还必须“枪管直溜”——即打枪得准。所以那时候土匪要打“响窑”的话,其实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情。

而到了九一八事变之后,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东北各地的抗日力量风起云涌。侵华日军为了加强统治,采取了以华治华的政策。他们在各地组建了“协和会”,任命大地主担任县“协和会”的正副会长或保长,并且把原来地主家护院队组织起来,统一进行军事训练,并在此基础上基础上组建“自卫团”,并发给新的枪支。

当时每个自卫团的标配,是杂式洋炮枪20支,辽十三韩麟春造步枪10支,其火力大概相当于一个步兵排。这样的火力加上坚固的地主大院,让一般没有火炮的抗日武装无法对付,加剧了其后勤补给的困难。

0 阅读:24

豆豆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