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新中国将首次举行军衔授予仪式。
对于那些曾浴血奋战的英雄们来说,这不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一份崇高的肯定。
但在万众瞩目的授衔前夕,一名即将授衔的老英雄却主动请求降衔。
他正是红军长征中大名鼎鼎的“飞夺泸定桥”二十二勇士之一——刘金山。
那么,刘金山为何要请求降衔?毛主席又如何定夺?
绝处逢生
1935年5月,红军的长征队伍已困在大渡河畔多日,彼时,毛主席在快速谋划着出路。
最终,毛主席和朱老总迅速定下作战计划,分兵两路,昼夜不停,急行军直奔泸定桥。
此刻,他们深知时间就是生命,若稍有迟疑,敌人围追堵截,便会将红军彻底歼灭于此。
刘金山所在的红四团被赋予了最紧急、也最危险的任务——作为先锋队直取泸定桥。
泸定桥映入眼帘的那一刻,所有人都心头一震,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场“通往地狱”的挑战。
桥身由十三根铁索架设,桥板已被敌军完全拆除,只剩下一根根铁链悬在百米深的河面之上。
而桥的另一头,刘文辉的守军早已严阵以待。
“突击队集合!”团长的声音划破空气,22名勇士站了出来,没有丝毫退缩的意思。
原本,刘金山并不在突击名单中,他年纪稍长,又带着几处未痊愈的旧伤,但他硬是冲到团长面前,请求加入突击队。
王开湘了解刘金山,他这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于是,22人的名单上,多了一个名字:刘金山。
下午四点整,突击队在猛烈的火力掩护下开始行动,刘金山攥着手中的铁索,深吸一口气,将目光定在对岸的桥头。
第一步,铁索冰凉刺骨,双手瞬间感到一阵钻心的寒意,第二步,桥索剧烈晃动,脚下便是呼啸的大渡河,耳边是敌人的枪声如雨点般打在铁索上的叮当声。
刘金山没看身后,也不敢看脚下,他咬紧牙关,手脚并用地快速向前爬行。
但他没停下,反而攀得更快,攀到桥的中段时,桥头忽然燃起了熊熊烈火。
“刘金山,跟上!”前面的队长廖大珠大声喊道,刘金山却早已没有力气回应。
他的手掌已被铁索灼伤,皮肉粘在链条上,但他依然死死地攀着,朝火海中继续冲。
“兄弟们,冲过去!”廖大珠的喊声振奋了所有人的心,刘金山咬着牙一声怒吼,加速向前爬。
敌人呆滞地看着这群不要命的红军突击队员,他们以为火可以挡住红军,但没有想到,这群战士根本不惧生死!
刘金山是第三个到达桥头的战士,他纵身跃下铁索,大刀在手,猛地向前扑去,迎面劈倒两个敌军士兵。
接着,他与其他战士开始混战,敌军乱了阵脚,甚至连烧桥的火焰也没能掩护住自己的溃败。
战斗不过一刻钟,红军的后续部队便顺利铺设了桥板,整个大部队迅速通过泸定桥,完成了这场绝地求生的壮举。
战斗结束后,刘金山躺倒在桥头,他的双手几乎没了知觉,右臂的伤口深可见骨,血流不止。
但他脸上没有一丝痛苦的表情,反而露出了一丝疲惫的笑容,
“刘大胆”崛起
泸定桥战役的胜利,让刘金山名震红军,战友们私底下给他取了个绰号——“刘大胆”。
但在刘金山看来,“大胆”并不是他的天性,而是战场上必须具备的一种信念。
1937年,抗日战场上,刘金山所在的部队在一次任务中被困于山林,队伍的四周全是日军的重兵包围,情况万分危急。
敌人仗着兵力优势,步步逼近,战士们隐蔽在坑道和岩石后,子弹早已不够用,士气低落到极点,甚至有人暗暗在心里准备好了遗书。
就在这时,刘金山拖着伤腿一瘸一拐地走到指挥员面前:“队长,咱们不能再被动挨打了,我带几个人出去打乱他们的阵脚。”
队长听了却皱起眉头:“你伤还没好,再这样拼下去,命都不要了?”
但刘金山执意请求,于是,当晚,刘金山带着五名战士组成的突击小队悄悄潜出隐蔽点。
他们选择了一条荆棘遍布的小路,从敌人防守最薄弱的地方绕到日军的后方。
很快,他们就潜伏到了一片低矮的灌木丛中,离敌军阵地不到二十米的距离。
随后,刘金山引爆了一颗手榴弹,炸毁了日军的指挥哨,敌人毫无防备,瞬间一片混乱。
日军以为遭遇了大规模的伏击,慌乱中调转火力回援,这一小小的突袭,竟让整片战场的局势扭转了过来。
就这样,刘金山硬是带着五个人拖住了敌军的主力部队,为后方的兄弟争取了宝贵的反击时间。
当援军的炮火响起时,刘金山和他的突击队已经撤回,他拖着满身鲜血的身躯,倒在了队友们的怀里。
还有一次,刘金山被困在山谷里,敌人五人一组将他围在中间。
一个日军军官挥着指挥刀,用日语对着他大喊,但刘金山突然掏出手榴弹,猛地向敌军扑去。
伴随着一声巨响,刘金山将最前面的两名敌军直接掀翻在地,趁着混乱,他翻身夺过了一把刺刀,与剩下的敌人展开了白刃战。
面对敌人的围攻,他竟然以一敌五,接连刺倒两名日军士兵,可就在他奋力斩杀第三名敌人时,刺刀折断了。
对方趁机挥刀砍向他的腹部,一瞬间,他感到一阵剧痛,刘金山一手按住肚子,一手顺势拔起身边的一根枯树枝,将树枝当作武器横扫敌人。
两个敌兵被他扫倒在地,再也没有爬起来,他一边咬牙忍住痛楚,一边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援军赶来时,他才终于瘫倒在地。
正是因为这些不计生死的举动,1955,刘金山的名字也被列入了授衔名单中。
赤子之心
1955年,国家决定实施军衔制,授予那些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战士以荣誉。
授衔的消息传遍全军,每一位将士都为自己的战友和自己即将肩负的荣誉而感到自豪。
但就在这份荣耀来临之际,有人却悄悄递交了一封特殊的信件,他就是刘金山。
得知自己获得这份荣誉后,他首先想到了泸定桥牺牲突击队员的身影。
当战斗结束,桥头点名时,却有四位战友永远停留在了那片天险之中,比起他们来说,刘金山觉得自己是幸运的。
而且,他是真心实意的觉得自己并不适合,也受之有愧,于是,便写下了这封信。
这封信辗转送到了毛主席的案头,信中,对方这样写道:“我只是个粗人,没有文化,如今年纪大了,身上还有不少旧伤,觉得自己不配享受这样的荣誉,我请求组织批准,给我降衔。”
毛主席收到信后,细细读了两遍,刘金山的名字,他再熟悉不过了,泸定桥上的铁索英雄,抗战中杀敌无数的“刘大胆”。
同时,毛主席心里很清楚,刘金山的降衔请求并不是因为他贪图清闲,而是发自内心的一份谦逊和对战友的怀念。
于是,毛主席也选择尊重他:“荣誉是党和人民授予的,刘金山同志的功绩无愧于这份荣誉,但既然他心意已决,我们也应尊重他。”
最后,组织决定根据刘金山的意愿,授予他大校军衔,而非原定的更高衔位。
这个决定传达下去后,刘金山并没有感到失落,反而长舒了一口气,他对战友们说:“这样我心里踏实多了。”
授衔当天,刘金山肩上的大校军衔熠熠生辉,他站在人群中,心中默默地想:“这份荣誉,不只是属于我的,它还属于那些长眠于地下的兄弟们。”
从那以后,刘金山继续默默无闻地在岗位上奉献着。
他没有借荣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也没有向后辈讲述过自己的战功,甚至连子女都不知道父亲是泸定桥的英雄。
在他看来,功劳属于过去,作为一个革命者,活着就要将目光放在未来。
刘金山以他独特的方式,践行了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信仰:荣誉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对历史和人民的交代。
他用降衔的决定,诠释了真正的淡泊与无私。这位老战士的一生,始终如同泸定桥的铁索,默默承载,却坚定不移,为后来者铺平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