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习俗:北方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四川吃羊肉?
今天,12月22日周日,恰逢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过节据说源于汉代,盛于唐宋。沿习至今。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冬至,北方普遍吃饺子,南方吃汤圆,当然也有的地方吃羊肉。各地传统民俗有不同。
据传,在盘古开天辟地后,地上没有人,于是人类的始祖女娲便用泥土造人。尽管她造的人五官端正,体魄健壮,但是严冬一到,耳朵就会被冻掉。为此,女娲就在泥人的耳朵上扎个小孔,穿一根线,线的另一端塞进泥人嘴中,让泥人咬住,这才使耳朵得以保全。后来每到冬至,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造的人咬住带馅(线)的耳朵,不被冻掉,以此来感谢女娲的救命之恩。
每到冬至,已成为御寒过冬的习俗。冬至吃饺子俗称“捏耳朵”,据说这天吃了饺子就不冻耳朵。俗语说:“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当然,也有一说冬至吃饺子源于张仲景的驱寒“娇耳”。
张仲景在东汉末年任长沙太守时,就常为百姓除疾治病。有一年当地瘟疫盛行,他在衙门垒砌大锅,舍药救人深得长沙人民爱戴、他一生信奉“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的为人处世之道。他不满当时一般世人追逐权势和官场的腐败,再加上南阳一代伤寒流行,病死者众多,因此他弃官返乡从医。回乡后见到南阳的老百姓饥寒交迫,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便仿照在长沙的办法,教弟子们在南阳东关搭起一个医棚,支起一口大锅,煎熬羊肉、辣椒汤,将驱寒提热的药材切碎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送给乞药的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冬至一直持续到除夕。人们吃过驱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而四川一带则有:“冬至到,羊肉俏”之说。到了这一天,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羊肉,是在四川不少家庭的选择。“冬至补一补,来年打老虎“,四川一带会喝羊肉汤,有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的习惯,以求来年有个好身体、好兆头。
南方:吃汤圆意味着“团圆”。吃汤圆也是南方冬至的传统习俗,“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汤圆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馅料以芝麻花生为多。“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友。
当然,如今南此融合,人口流动加速,商品发达。特别是速冷饺子、汤丸大小超市品种繁多,买汤圆的,买饺子的,口味不同,各取所需,各有所好。特别是年青一代,父母为北方的却出生在南方;有的父母在南方的,却出生在北方,也分不清南方人北方人了,有的家庭就干脆饺子汤圆一块吃,干脆来个南北通吃,大团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