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冼星海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首演专家研讨会在星海音乐学院图书馆举行。相关领导专家及学校师生代表共襄这一学术盛事,共同推进中国音乐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原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家庭。1929年,冼星海赴巴黎勤工俭学,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1938年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5月受党中央派遣去苏联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配乐,后因战争、交通阻隔羁留,1945年病逝于莫斯科。
1983年,冼星海的骨灰送回国内,现安放于广州麓湖公园星海园内。为纪念他,1985年,广州音乐学院改名为星海音乐学院,成为唯一以冼星海命名的高等音乐学府。
6月19日,冼星海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举行前,人们前往冼星海塑像致敬,纪念冼星海诞辰117周年。随后,第四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金奖获得者刘云天博士以一曲激昂澎湃的《保卫黄河》拉开了成立仪式的序幕,成立仪式由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陶陌主持。
星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王秀明在致辞中表示,星海音乐学院一直以弘扬星海精神为己任,大力推动冼星海研究与文化建设。成立冼星海研究中心,是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有力举措,是深化高等艺术院校与地方教育事业发展交流合作的必要之举。
星海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蔡乔中指出,学校将依托冼星海研究中心和冼星海纪念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岭南音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进大型歌剧、音乐剧、舞剧、交响乐创作。同时,充分发挥学校高水平研究团队的科研能力,全面深入开展冼星海的晚期创作排演录制出版、冼星海年谱研究、冼星海跨学科研究和冼星海纪念馆的馆藏研究,搭建起高端艺术创作与研究一体化发展平台,创新星海精神的传播模式,拓宽星海精神的传播渠道。
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唐永葆莅临仪式并致贺辞,他表示,星海音乐学院成立“冼星海研究中心”意义重大,这对于更好地继承发扬星海精神,传承红色音乐文化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延伸出具有时代性的丰富内容,将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原常务副会长向延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贺辞,他认为:冼星海是中国最杰出的作曲家,他在战火中创作的《黄河大合唱》等经典作品,至今仍是中华民族最为珍重的艺术瑰宝,“盼望由老中青结合组成的冼星海研究团队,在学院师生历年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断取得更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他说。
其后,广东省音乐家协会、星海音乐学院领导与专家共同为“冼星海研究中心”揭牌。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首演,
学院“四位一体”综合优势凸显
冼星海研究中心成立仪式结束后,随即举行了星海音乐学院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首演专家研讨会。
《星海星海》于6月17—19日在广州大剧院盛大首演,该剧以冼星海生平故事为原型打造,讲述抗战救亡的中国故事,展现新一代对星海精神的探寻与传承。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主创团队实力雄厚,由星海音乐学院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以及创作、表演经验丰富的在职教师组成,并吸纳业内顶级的编剧和舞美设计团队加入,成员曾多次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该剧主要演员均为星海音乐学院优秀师生及校友,曾在多个国家级、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奖,并在众多大型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星海音乐学院合唱团、舞蹈团、交响乐团也为本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储备资源。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采用双主线叙述,以青年学子的视角打开时空之门,沿着星海的足迹,了解星海的事迹,探寻星海创作的心迹。该剧的视觉呈现唯美,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对舞台灵活的调度,最大程度呈现了一场超时空的跨越。该剧的音乐更是融入当代视角,借由时空纵横与时空对话呈现一部凝聚了思想性、民族性、艺术性的作品。
带领观众一起在剧场内完成传承星海精神的仪式,正是该剧的当代意义所在。原创歌剧《星海星海》首演后好评如潮,研讨会上,专家们也为该剧的进一步打磨和提升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
原创歌剧《星海星海》剧照
星海音乐学院正在整合全校优质资源,全面打通创作、表演、理论研究、艺术策划和推广的专业链条,努力发挥学校人才培养、艺术创作、表演与理论研究“四位一体”的综合优势,以新的面貌纪念人民音乐家冼星海,传承星海精神,用心用情讲好广东故事,讲好湾区故事,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