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Issue
Table of Content
Volume 42 · Issue 6 · Pages 1045-1272
News & Views
A Year Marked by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Floods: 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 in 2024
Zhang, W. X., and Coauthors, 2025: A year marked by extreme precipitation and floods: Weather and climate extremes in 2024. Adv. Atmos. Sci., 42(6), 1045−1063,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5-4540-4.
摘要: 继2023年,2024年再次成为了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随之而来的是全球范围内频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2024年尤为突出的特点是暴雨洪涝席卷全球。本文回顾了这一年全球主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包括强降水和洪涝,热带气旋和干旱,总结了这些极端事件的事实、影响、关键物理机制以及全球增暖的影响。最后,本文讨论了极端事件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展望,包括如何基于极端事件的影响进行研究、极端降水归因存在哪些挑战、以及减缓极端事件的影响目前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极端降水, 热带气旋, 干旱
High-impact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in China: Summer 2024 Overview
Zhou, X. Y., Y. Li, C. Xiao, W. Chen, M. Mei, and G. F. Wang, 2025: High-impact extreme weather and climate events in China: Summer 2024 overview. Adv. Atmos. Sci., 42(6), 1064−1076,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462-6.
摘要: 2024年夏季,继前冬强厄尔尼诺事件后,热带印度洋和热带北大西洋的海表温度达到了自1961年以来的最暖水平,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西偏强。在此背景下,中国经历了自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并遭遇了一系列高影响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6月9日至7月2日,南方地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极端降水事件,其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超过了1998年夏季,导致长江流域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七月上中旬,黄淮地区经历了严重的旱涝急转,河南和山东部分地区遭受重创。同时,南方地区经历了一场持续长达74天的极端高温热浪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以来第二强。7月20日至8月31日,北方地区遭遇异常频繁的强降水事件,期间累计降水量达到了自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第二多,导致北方多条河流发生洪涝灾害。本研究及时总结和评估了今年夏季中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特征和影响,可为这些事件的诊断分析、数值模拟以及气候归因等气候与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降水, 高温热浪, 旱涝急转
Original Paper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SST Warming Pattern Projected by CMIP6 Models
Ying, J., M. Collins, R. Chadwick, S. F. Chen, X. M. Hu, T. Lian, and S.-M. Long, 2025: Causes of differences in the tropical Pacific SST warming pattern projected by CMIP6 models. Adv. Atmos. Sci., 42(6), 1077−1091,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278-4.
摘要: 热带太平洋海温增暖(TPSW)型预估的模式间差异一直以来是可靠预估全球气候变化的一大障碍。本文利用模式间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以及海洋混合层能量收支分析方法,发现了30个CMIP6模式预估的TPSW型存在两个模式间差异的主模态,该两个主模态可以解释超过四分之三的模式间方差,且均与模式间不同的辐射反馈有关。其中第一模态(EOF1)描述了模式间不同的El Niño-like型增暖,并捕捉了位于赤道远东太平洋的最大模式间方差。该模态可由东太平洋模式间高度不一致的云—辐射反馈驱动,但也存在较小的由模式间不同海洋垂直温度梯度变化差异驱动的可能性;第二模态(EOF2)主要反映了赤道西太平洋增暖的模式间差异,并通过一个包含Bjerknes反馈和风—蒸发—海温反馈的动态海气耦合过程,与模式间不同程度的赤道中太平洋云—辐射负反馈相联。在单独考虑多模式共有的中太平洋偏弱的云—辐射负反馈情形下,模式预估的西太平洋海温增暖理应比当前多模式平均的预估结果更弱,从而导致热带太平洋海温纬向梯度的减弱比预期更多,这意味着全球变暖下存在更多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
关键词: 海温增暖型, 模式间差异, 云—辐射反馈
Record High Temperatures in the Ocean in 2024
Cheng, L. J., and Coauthors, 2025: Record high temperatures in the ocean in 2024. Adv. Atmos. Sci., 42(6), 1092−1109,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5-4541-3.
摘要: 尽管气候状态从厄尔尼诺转变为中性,但受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影响,2024年海洋仍在持续升温。2024年,全球海表平均温度(SST)和海洋上层2000米热含量(OHC)均达到器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2024年海洋上层0-2000米的海洋热含量比 2023年高出16±8泽塔焦耳(1泽塔焦耳 =1021焦耳,置信区间为 9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IAP数据)、18±7泽焦耳(CIGAR - RT 再分析数据)以及40±31泽焦耳(哥白尼海洋数据,更新至2024年11 月)。2024年,印度洋、热带大西洋、地中海、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和南大洋的海洋热含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全球海表平均温度从 2023年持续保持高位至2024年上半年,2024 年下半年略有下降。2024年年平均SST值比 1981-2010年均值高出约0.61°C±0.02°C(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数据),略高于 2023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数据显示高0.07°C±0.02°C,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国家环境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高 0.05°C±0.02°C,哥白尼中心的海洋数据显示高0.06°C±0.11°C)。2024年创纪录的海洋增暖表明全球变暖趋势持续。
关键词: 海洋热含量, 海表温度, 海洋温度, 全球变暖, 气候
Improved 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High-resolution CESM1 and Its Causes
Xiang, Y. S., L. Dong, F. F. Song, L. X. Wu, L. R. Leung, S. P. Wang, E. Dong, and H. Wang, 2025: Improved simulation of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n the high-resolution CESM1 and its causes. Adv. Atmos. Sci., 42(6), 1110−1126,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229-0.
摘要: 东亚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对于我国水资源分配、工农业生产、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提高东亚夏季风的模拟能力对于我国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基于海气耦合气候模式CESM1以及CMIP6高分辨率模式比较计划(HighResMIP)提供的11套高、低分辨率模式,比较了模式分辨率对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模拟的影响,并进一步指出高分辨率模式对东亚夏季风模拟改进的原因。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的年际变率,其主导模态表现为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环流和降雨偶极子模态(西北太平洋上空的负降水异常、梅雨区的正降水异常),高分辨率CESM1和CMIP6模式相较于低分辨率模式能更好地再现这一特征,主要原因是更好地模拟了风场异常对气候态温度梯度的暖平流作用。而高分辨率模式中风场异常的模拟提高则可以归因于热带印度洋的暖海温异常,它可以通过降水增加释放潜热加热上方大气,激发大气Gill模态响应,导致大气Kelvin波维持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从而使得高分辨率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和东亚夏季风降水的模拟得到改善。进一步基于混合层热收支分析,高分辨率CESM1中热带西印度洋的暖海温异常主要与赤道异常东风有关,东风异常通过减弱表层风速,减少表层蒸发和海洋上升流,使得海温出现暖异常。此外,热带西印度洋是中尺度涡动力过程活跃的海域,高分辨率模式可以解析海洋中尺度涡过程,从而更好地刻画温跃层的加深,有利于热带西印度洋暖海温的模拟。因此,热带西印度洋的海气耦合过程和海洋中尺度涡的模拟改善,是高分辨率CESM1模式更好地模拟东亚夏季风年际变率模态的关键。
关键词: 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率, 模式分辨率, 热带印度洋, CESM1
Distinct Westerly Wind Burst Features in Cyclic and Noncyclic El Niño Even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Western-Central Pacific SST Anomalies
Liu, Y., W. J. Zhang, Z. L. Xuan, F. Jiang, and S. Q. Hu, 2025: Distinct westerly wind burst features in cyclic and noncyclic El Niño event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western-central pacific SST anomalies. Adv. Atmos. Sci., 42(6), 1127−1140,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056-3.
摘要: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作为热带太平洋大尺度海气耦合的自然涛动现象,研究认为其可能由高频随机大气扰动激发生成。在这些扰动中,西风爆发(WWBs)起着关键的作用,它通过激发东传的下沉开尔文波和抑制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温跃层,从而促进厄尔尼诺的发展中。本研究阐明了周期性和非周期性厄尔尼诺现象期间 WWBs季节性演变的差异及其与局地海表温度异常(SSTA)的密切联系。在非周期性厄尔尼诺发展年的春季期间,WWBs在赤道中西太平洋地区频发,并伴随着局地的暖SSTA。相反,在周期性厄尔尼诺事件中,WWBs直到发展年夏季才逐渐活跃。在非周期性和周期性厄尔尼诺发展年春季期间,WWBs及其相关的局地深对流活动呈现显著差异。这些差异与中西赤道太平洋区域能够激发大气深层对流的局地 SSTA 密切相关,在厄尔尼诺相关大尺度海温场在中东太平洋显现之前发挥重要作用。同样,耦合模式也可以很好地再现非周期性和周期性厄尔尼诺发展年春季期间 WWBs 差异及其与赤道中西太平洋 SSTA 的联系。这项研究从ENSO循环的角度揭示了WWBs与厄尔尼诺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增进了我们对厄尔尼诺发生发展机制的理解。
关键词: 西风爆发, 厄尔尼诺发展, 周期性与非周期性厄尔尼诺, 赤道中西太平洋海温
Biophysical Impacts of Global Deforestation o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 Results from Land Us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Simulations
Sui, Y., M. Wei, and B. Liu, 2025: Biophysical impacts of global deforestation on near-surface air temperature in China: Results from Land Us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Simulations. Adv. Atmos. Sci., 42(6), 1141−1155,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149-z.
摘要: 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森林砍伐已被公认为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其对中国气温的生物物理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土地利用模式比较计划中八个全球气候模式的月数据,采用地表能量平衡分解方法,定量分析全球森林砍伐对中国近地表气温的生物物理影响。结果显示,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伴随全球森林砍伐,中国森林覆盖率下降了38%(模式均值,八个模式变化范围为29%至45%),并且年平均气温降低了0.6K(0.05K至1.4K)。其中,地表反照率作用导致了0.6K(0.2K至2.0K)的降温,而地表潜热通量和感热通量分别以0.2K(-0.2K至0.5K)和0.2K(-0.04K至0.6K)的幅度部分抵消了这种降温。在森林砍伐地区,这些效应在冬季和春季更为明显。此外,对比晴空和云辐射效应,云辐射效应仅占0.1K(-0.1K至0.4K);而晴空地表向下辐射的降温作用更显著,幅度为-0.5K(-1.2K 至0.004K),且在夏季尤为明显。不过,模式在模拟上述地表潜热通量和反照率响应的一致性欠佳,这凸显了改进这些相关过程的必要性。
关键词: 全球森林砍伐, CMIP6模式, 中国, 地表温度, 生物物理影响, 水汽
Predictability of the Summer 2022 Yangtze River Valley Heatwave in Multiple Seasonal Forecast Systems
Zuo, J. Q., J. S. Cao, L. J. Chen, Y. Nie, D. Q. Zhang, A. A. Scaife, N. J. Dunstone, and S. C. Hardiman, 2025: Predictability of the summer 2022 Yangtze River valley heatwave in multiple seasonal forecast systems. Adv. Atmos. Sci., 42(6), 1156−1166,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304-6.
摘要: 022年7−8月,中国长江流域(YRV)发生了创纪录热浪事件。该极端事件的变化特征、形成机理及其影响受到广泛关注,而对该事件的可预测性缺乏深入认知。本研究利用12个当前国际主流业务季节预测系统超前一个月的历史回报和实时预测数据,评估了模式对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热浪的预测性能。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MME)以及多数单模式对2022年长江流域热浪强度的预测技巧偏低。尤其是去除气温的线性趋势之后,多数模式预测的长江流域2米气温距平呈现为接近正常或偏低异常,只有英国气象局的GloSea6模式可预测出中等强度的气温偏高异常。进一步分析指出,尽管所有模式基本能再现与观测类似的拉尼娜与东亚−西北太平洋大尺度环流以及长江流域高温异常之间的关系,但仅有GloSea6能够合理地模拟出长江流域热浪与欧亚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波列之间的内在联系。而这支遥相关波列对长江流域热浪的形成和维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其他模式和MME结果均未能重现长江流域热浪与欧亚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异常之间的联系,同时对2022年夏季大尺度环流的预测结果与实况有明显差异,尤其对欧亚中高纬度地区的环流预测偏差更为显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模式准确再现欧亚中高纬度大气遥相关对于准确预测长江流域夏季热浪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2022年夏季长江流域(YRV)热浪, 实时预测能力, 业务季节预测系统, 欧亚中高纬度遥相关
Water–Heat Synergy Shapes Evapotranspiration–Precipitation Coupling Patterns across Northern China
Yang, Z. S., Q. Zhang, Y. Zhang, P. Yue, J. Zeng, L. X. Meng, and Y. L. Qi, 2025: Water−heat synergy shapes evapotranspiration−precipitation coupling patterns across Northern China. Adv. Atmos. Sci., 42(6), 1167−1178,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3256-1.
摘要: 中国北方是陆气耦合“热点”地区,该地区水分和热力条件梯度大,并且存在此消彼长的特征,以往研究表明陆气耦合受水分和热力条件影响明显,而水热协同作用对陆气耦合的影响还不清楚。利用蒸散–降水协同变化指标诊断了中国北方蒸散–降水耦合度,并分析了耦合度空间变化对水分热力协同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蒸散–降水耦合度由西北强正耦合向东南弱负耦合转变,春季耦合度最强。水分和热力因子分别可以解释39%和25%的蒸散–降水耦合度空间变化。干燥度指数(AI)可反映地表水热协同条件,可以解释66%的蒸散–降水耦合度空间变化,是决定耦合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蒸散–降水耦合度随着AI增大由强正耦合向弱负耦合转变,临界AI值约为0.7. 考虑蒸散–抬升凝结高度及抬升凝结高度–降水两步耦合,后者总是负耦合,而前者则随着AI增大由负耦合转变为正耦合,这也决定了蒸散–降水耦合强度及符号随AI变化。在AI<0.7的地区,土壤湿度和潜在蒸散分别与蒸散呈正相关和负相关,而AI>0.7的地区则相反,表明蒸散限制机制随AI的转变是导致蒸散–抬升凝结高度及蒸散–抬升凝结高度耦合符号转变的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加深了地表多因子协同作用对陆气耦合空间变化影响的认识。
关键词: 陆–气相互作用, 蒸散, 降水, 干燥度指数, 气候过渡区
A Rare Elevated Thunderstorm Crossing over the North Pole Associated with an Arctic Warming Event
Xu, D., B. H. Ren, G. P. Lu, H. L. Huang, J. Q. Zheng, and L. X. Kou, 2025: A rare elevated thunderstorm crossing over the North Pole associated with an Arctic warming event. Adv. Atmos. Sci., 42(6), 1179−1194,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141-7.
摘要: 2019年8月12-13日,全球闪电定位系统探测到在北极点附近的一次雷暴过程,其中一次闪电距北极点不足50公里,创下闪电探测历史上最北端的纪录。本文应用ERA5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数据对此次雷暴事件的天气背景与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雷暴事件是伴随着一次北极增温事件发生的, 850 hPa急流将低纬度暖湿空气向北输送至北极点附近产生辐合,通过锋面抬升与底层冷空气共同作用,暖湿气流被抬升至融化层以上高度,最终在锋面上方触发高架雷暴。研究结果揭示了增温事件与雷暴活动的强关联性,阐明了北极高架雷暴的形成机理。在北极快速增暖背景下,本文为理解极地雷暴的气象条件提供了初步科学认知。
关键词: 北极增温, 高架雷暴, 低空急流, 锋面抬升
Isotopic Analysis for Tracing Vertical Growth Trajectories of Hailstones
Lin, X. Y., and Coauthors, 2025: Isotopic analysis for tracing vertical growth trajectories of hailstones. Adv. Atmos. Sci., 42(6), 1195−1211,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211-x.
摘要: 由于无法直接追踪冰雹在云中的生长过程,其生长机制长期以来未能被明确揭示。本研究通过检测来自9次冰雹风暴中采集的27颗冰雹不同雹层的稳定同位素(2H和18O)组成,捕捉到冰雹生长期间的环境温度,从而反演了冰雹的垂直生长轨迹。通过比较基于绝热模型推导出的云中凝结水同位素组成与冰雹中测得的同位素数据,得到了冰雹的垂直生长轨迹。结果显示,尽管冰雹的生长主要集中在−10°C至−30°C的温度层中,但雹胚的形成高度以及后续的生长轨迹在不同冰雹间存在显著差异。雹胚在−8.7°C至−33.4°C的温度范围内形成,其中4个冰雹胚形成于高于−15°C的温度条件下,16个则形成于低于−20°C的条件下,暗示冰核可能分别由生物蛋白和矿物粉尘构成。在27颗冰雹中的垂直生长轨迹中,3颗几乎没有垂直位移,16颗呈现单调上升或下降,另外8颗则表现出交替的上下运动,在这之中仅有1颗在增长过程中经历了“循环”轨迹。轨迹分析表明,同一风暴中尺寸相近的冰雹往往有相似的雹胚形成高度;而直径大于25毫米的冰雹至少经历过一次上升生长阶段。基于同位素分析获得的垂直生长轨迹与基于雷达的水凝物识别结果相互印证。
关键词: 生长轨迹, 冰雹, 冰雹风暴, 同位素分析, 雷达
Subseasonal Prediction Skill in the CAMS-CSM Subseasonal-to-Seasonal Forecast System
Yan, Y. H., J. Z. Su, B. Q. Liu, L. B. Ma, X. Y. Rong, B. Liu, Y. L. Tang, and J. Li, 2025: Subseasonal prediction skill in the CAMS-CSM subseasonal-to-seasonal forecast system. Adv. Atmos. Sci., 42(6), 1212−1229,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072-3.
摘要: 基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耦合气候系统模式,我们研发了一个次季节至季节预测系统(以下简称CAMS-CSM S2S)。本文利用该系统2000–20年的21年历史回报试验(共八个集合成员),系统性评估了历史回报的次季节预测性能。分析结果显示,CAMS-CSM S2S对几个关键的气象要素的预测技巧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而言,冬季的预测更准确,但随着预报提前时间的增加,预测技巧较高的区域主要限于热带。与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的次季节至季节模式(NCEP S2S)相比,CAMS-CSM S2S对500 hPa位势高度的预测水平与NCEP S2S相当,而对降水(地表2米温度)的预测技巧CAMS-CSM S2S更高(略低)。此外,该系统对马登-朱利安振荡和北大西洋涛动的有效预报提前时间分别达到20天和10天以上,与NCEP S2S持平。本文的评估结果可支撑对CAMS-CSM S2S系统的次季节可预报性研究,为未来进一步发展次季节至季节预测模式提供明确的方向。
关键词: 次季节至季节预测系统, CAMS-CSM, 次季节预测技巧
Impacts of Tibetan Plateau Snow Cover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arim Basin
Xie, Q. J., X. J. Jia, and X. H. Chen., 2025: Impacts of Tibetan Plateau snow cover on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in spring precipitation over the Tarim Basin. Adv. Atmos. Sci., 42(6), 1230−1246,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093-y.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1980–2019年期间青藏高原积雪对塔里木盆地春季降水年际变化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塔里木盆地降水异常增多时,盆地以北与西南分别存在一个低压异常和高压异常,这两个异常系统导致西风显著增强,有利于水汽从上游输送至盆地内陆,从而促进盆地春季降水的增加。青藏高原西北部至中西部区域自冬季持续至春季的积雪异常与塔里木盆地春季降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通过局地能量收支分析发现,冬季高原积雪增加会导致对流层上层大气产生冷却效应,进而在高原西部形成异常低压系统。该异常低压系统通过雪–气反馈机制和从背景流场中获取能量得以维持至春季。该低压系统伴随局地上升运动和水汽辐合作用,从而增强塔里木盆地春季降水的异常变化。进一步研究表明,冬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增暖通过加强副热带高压,促进低纬度海洋暖湿气团向中纬度地区的抬升和输送,从而对青藏高原积雪增加和塔里木盆地春季降水增强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青藏高原积雪对该地春季降水的影响独立于印度洋海温异常。本研究揭示了一个“热带海洋-高原积雪-大气环流”多圈层协同作用影响降水的机制。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积雪, 春季降水, 印度洋海温
Massive Outbreak of Red Sprites in South Asia Observed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Huang, H. L., G. P. Lu, A. An, D. Xu, Z. W. Cheng, Y. P. Wang, Y. Z. Chen, and X. Huang, 2025: Massive outbreak of red sprites in South Asia observed from the Tibetan Plateau. Adv. Atmos. Sci., 42(6), 1247−1260,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143-5.
摘要: 2022年5月19日深夜,两位中国的星空摄影师在青藏高原普莫雍错湖附近的观景台有幸记录到南亚恒河平原上空爆发的上百个“红色精灵”瞬态发光事件,这是目前在南亚单次雷暴过程捕捉到的数量最多的一次精灵闪电观测。其中近半数呈现少见的“舞蹈精灵”特征,还有16个更为罕见的次生喷流现象,以及至少4个紧随红色精灵出现的极罕见的绿色发光现象——“鬼火精灵”。由于缺乏用于识别母体闪电的具体拍摄时间信息,因此提出基于夜空中卫星运动轨迹和背景星场推断事件发生时间的方法,有效地将观测视频的时间戳误差控制在1秒以内。通过对两段视频中95次精灵事件的对比分析,成功识别出其中66个精灵(约70%)对应的母体闪电。研究发现,产生这些精灵的闪电主要是峰值电流超过+50 kA的正极性地闪,多数在一个从恒河平原延伸至青藏高原南麓的中尺度对流复合体的层状云降水区产生。母体雷暴的水平扩展面积超过200000 km²,云顶亮温低至约180 K。此次观测表明,与美国大平原地区盛行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或欧洲近海中尺度雷暴类似,南亚雷暴系统同样具有产生大量中高层放电事件的能力,并且可能产生较多复杂形态的种类。本文结果对揭示南亚中尺度对流系统的闪电活动特征及其对周边区域的物理化学效应,以及对流层与中高层大气耦合过程和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红色精灵, 青藏高原, 南亚, 母体闪电, 卫星运动轨迹, 中尺度对流复合体
Data Description Article
A 10-Year Dataset of L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for the Semi-Humid Alpine Grassl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Meng, X. H., and Coauthors, 2025: A 10-year dataset of land surface observations for the semi-humid alpine grassland in the source region of the Yellow River. Adv. Atmos. Sci., 42(6), 1261−1272, https://doi.org/10.1007/s00376-024-4054-5.
摘要: 黄河源区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贡献了黄河总径流量的38%以上,其主要生态系统为高寒草地。为系统监测该区域气候、陆面过程及水文变率特征,2005年建立了玛曲陆面过程观测站。基于2010-2019年连续十年的野外观测,本研究整合形成了一套综合性数据集并向科学界开放共享。数据集涵盖气象与辐射分量、能量通量、土壤水热动态及热传导特性等核心观测变量,也包括站点特征、仪器配置及数据处理方法的详细描述。该数据集对研究陆面过程、陆-气相互作用及气候模式研发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可为生态、水文及水资源管理研究提供支持。文中进一步探讨了该区域持续观测的前景与挑战,尤其是复杂地形、冰冻圈和生态系统变化(例如杂草与灌丛入侵)对陆面过程观测的影响。
关键词: 野外观测数据集, 陆面过程, 高寒草地, 能量与水分交换, 黄河源区, 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