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贾家是一个百年大族,书中用钟鸣鼎食之家,诗书簪缨望族来形容。这样的人家不大作,很难会短时间内衰败。但贾家却是在有烈火烹油、繁花似锦之盛的背景下,转瞬间就土崩瓦解了。用书中的话说就是“不过是瞬间的繁华,一时的欢乐”。那么,贾家沦落到树倒猢狲散的结局,为何如此之快呢?或许书中的一件事就暗伏了答案。

· 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贾母过寿期间,尤氏伺候贾母晚饭后,因见大观园大门无人关闭,便让贴身丫鬟去找婆子关门。结果婆子非但不关门还抢白了尤氏的丫鬟几句。尤氏好一顿生气,幸好在怡红院被袭人等人劝解才打算丢开不提。
· 尤氏道:“不为老太太的千秋,我断不依。且放着就是了。”
· 袭人派了一个小丫头去园外找人关门,恰巧碰到了周瑞家的,将这话告诉了她。书中说这周瑞家的是一个专能各处献好的人。
· 周瑞家的虽不管事,因他素日仗着是王夫人的陪房,原有些体面,心性乖滑,专管各处献勤讨好,所以各处房里的主人都喜欢他。

· 周瑞家的听了,跑到尤氏跟前一顿献好,又跑到王熙凤面前状告这些婆子,添了些恶言恶语,原因是这些人与自己不睦。这些婆子是林之孝家的人,而林之孝夫妇是认了王熙凤做干妈的,是贾琏使唤的,隶属于贾赦一房的奴仆。
· 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以前也是管事的,在刘姥姥一进贾府时,就说了只管太太奶奶们出门的事。但到七十一回,书中说她不管事,就可见贾家权力更迭,人员有过变动。最典型的就是林之孝一派的得势。
· 以前被王熙凤称为天聋地哑的林之孝夫妇,在后来章节频繁出现就是证明。比如,鲍二家的吊死,是林之孝夫妇出面打理;老太妃薨逝,贾母王夫人等诰命入宫守制期间,林之孝家的夜间巡逻,教训贾宝玉就是长辈屋里的猫儿狗儿都打不得,才是读书的公子作派等。林之孝一派得势崛起,周瑞一派自然在贾府就失了权威,难免心里不平衡。

· 周瑞家的回过凤姐之后,凤姐得知病不是大事,说过了这几日捆了送与尤氏发落。周瑞家的却拿着鸡毛当令箭,做起了妖。她出来便以凤姐的名义命小厮传林之孝家的见大奶奶,捆了两个婆子交马圈看管。
· 这两个婆子是亲贾赦一房的人,归林之孝家的管理。俩人中的一个是邢夫人陪房费婆子的亲家。这也印证林之孝家的一派是亲贾赦一房的背景。
· 从周瑞家的做法来看,明显是故意针对林之孝家的。从此可以看出贾政一房和贾赦一房的明争暗斗。而林之孝家的接下来的做法更是将矛盾升级,将矛头指向了王熙凤。
· 林之孝家的让小丫头去求费婆子,费婆子在邢夫人面前添油加醋说了一顿周瑞家和王熙凤的坏话。邢夫人信以为真,当着众人的面向王熙凤求情要她放了两个婆子。邢夫人是王熙凤的婆婆,邢夫人当众向王熙凤求情,可不就是给王熙凤难堪嘛。书中说王熙凤被气得涨紫了脸。

·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这里的嫌隙人指的是谁?很多人认为是指邢夫人,因为书中有一句话点明了邢夫人的嫌隙之心。
· 邢夫人纵是铁心铜胆的人,妇女家终不免生些嫌隙之心,近日因此着实恶绝凤姐。今听了如此一篇话,也不说长短。
· 嫌隙人确实有邢夫人,但我认为这里的嫌隙人指代贾府的所有人。包括贾府的主子和奴才。
· 从这件事里我们可以看到周瑞家的借助尤氏王熙凤从中无事生非,目的无非就是自己在贾府失去了威势,要借机显显自己的体面罢了。而亲贾赦一房的婆子更是如此。以前也是作兴过的,因进来贾母不兴邢夫人,减了威势,凡贾政这边有些体面的人,那边各各皆虎视眈眈。说白了就是贾赦和贾政两房争宠,为得利益而内斗。

· 正是贾府内斗让本来安宁的贾府鸡犬不宁,不但不能使贾家有所进取,还疲于奔命伤筋动骨,为迅速衰败埋下了伏笔。这正是贾家最终落得树倒猢狲散结局的一个重要原因。有志气的贾探春早就看明白了一切,病亲口说了出来。
· 第七十四回,王夫人听信王善保家的谗言,命王熙凤抄检了大观园。抄检到贾探春的秋爽斋,探春就说出了这样一番话。
· 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这是古人曾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
· 嫌隙人有心生嫌隙一回,就是贾家内部争斗开始的标志事件,之后的事件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个主题发展的,抄检大观园更是家族内斗的一个高潮事件。家族内斗之后,贾家必然走向分裂衰败。

· 贾家这样的大家族从外部是不好杀死的,只有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家树倒猢狲散的结局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