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记者爆料,经走访发现,秸秆焚烧问题让不少东北的农民犯了难。
为应对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我国实行了各项防治措施,包括禁止农民焚烧秸秆,虽然说,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减少环境污染,但这却给农民带来了不少麻烦。
秸秆还田,这是农田禁止焚烧秸秆后的一种处理方式,这种方式的初始用意在于将秸秆堆积腐烂,然后形成天然的有机肥料。
但殊不知,这样的堆肥需要漫长的过程,随着现在农耕技术的发展,单位种植数量的增加,秸秆的数量也在疯狂增加。
堆积在田地的秸秆不能快速分解,导致病虫害加重,随之而来的,农民们不得不使用大量农药去杀虫。
事实上,这些病虫害问题可以用农药解决,但最让农民担心的是耕种问题,大量秸秆堆积在田地,导致耕种不便。
一方面,干部对农民施压,不让焚烧,另一方面,农民面临耕种难的问题,双方都很为难。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区为贯彻执行禁烧秸秆的相关政策,严防死守,但有些地方终究还是一烧了之。
黑龙江一些农民表示,虽然是严防死守,但有些秸秆过多,实在处理不的,只能在春耕前“找机会”烧了。
有农民表示:“春天烧不如秋天烧,春天秸秆湿度增大,不容易点燃,所以大部分农民选择在秋天烧”。
有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每年秋收后的一段时间,这是农民焚烧秸秆的多发期,不论是从乡镇的镇长,还是村里的屯长,对焚烧秸秆都很重视。
为了防止村民焚烧秸秆,他们不得不轮流去田间地头值班,看守着,如果发现有一个火点,我们都要被问责。
严防死守,这需要付出大量人力,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东北部的一个农业大县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告诉记者,他们算了一笔账,光是秋收后到落雪前这一个月时间。
仅一个月时间,全县供应值班看守干部的餐食费就需要支出十多万,着名干部叹气说:“值班到最后还是烧了,你看这钱花的多冤枉。”
这些失败的动作背后,究竟是农民自身的问题还是政策根本上的问题呢?
其实秸秆焚烧出现的矛盾,已经不止一两年了,2008年开始实施农民禁止焚烧秸秆政策,就有不少农民反馈,秸秆堆在地头根本不好处理。
但这些声音依旧没有得到多大的回应,专家们始终认为这项禁止秸秆焚烧的政策是正确的,从理论上来说,这样的政策实施确实没有什么大问题。
但重要的是,它忽略了现实中对农民们耕种以及种植成本的影响,要知道,秸秆堆积腐烂容易导致庄稼出现病虫,为防止庄稼受到侵害,农民不得不购买大量的农药防治。
这就像是一个恶性循环,双向交替替代,没有了对空气的污染,却多了对河流水源的污染,事实上,喷洒农药对土地也有着一定的影响,严重的,还会影响来年的产量。
政策的大棒在挥舞,农民和基层干部在来回打伏击,这种状况的确有些心累。到最后,成本上去了,农民和基层干部也成了对立状态。
虽说实行了这么多年的禁止焚烧秸秆政策,但实际上有没有执行到位,是否存在不妥和缺乏实效的考量,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10多万直接给环保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