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一事,牵动着普罗大众敏感的神经。
咱们普通老百姓虽然对国际政治看不大懂,但大是大非还是明白的,也知道在当今大势下,这种纯粹的商业行为不合时宜,极大可能会损害国家利益,应该进行调整。
3月26日,商务部研究院专家白明更是直言其“在商不言商” ,这一评价再次将李嘉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推动着事件持续发酵!
白明表示,李家出售巴拿马两港口的行为恰恰是“在商不言商”的表现。卖港口经营权当然可以,但要符合商业逻辑。按理说,商人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但李嘉诚及长和出售港口经营权的时候并没有采用全球招标价高者得的方式,反而“短平快”地与贝莱德达成出售协议。这难道符合逻辑吗?
事件经过———
3月4日深夜,李嘉诚旗下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在港交所公告,宣布与贝莱德(BlackRock)牵头的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出售其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标的资产覆盖亚欧美洲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涵盖199个泊位及配套的智能码头管理系统、全球物流网络等核心资源,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港口。此次交易总企业价值达22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57亿元)。
消息一出,网友炸锅了,舆情汹涌。
主要的原因是,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球近6%的海运贸易量,而中国是其第二大客户,21%的货船依赖此航道。特朗普上台后曾威胁武力收回巴拿马运河,并暗示对中国商船加收运费。
在这样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将巴拿马运河两端关键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90%股权出售给美国贝莱德财团,无疑给中国的航运安全和对外贸易埋下隐患。
这两个港口不仅是全球航运的关键节点,更被视为中国对外贸易的“生命线”。一旦美国利用对这些港口的控制权设置障碍,中国海上贸易航线将受阻,企业运营成本大幅增加,对整体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交易,却因涉及国家利益、中美战略博弈等敏感话题,而迅速升级为舆论风暴。连日来,港澳办、港媒及网友接连发声。
港澳办连续转载《大公报》三篇社评,强调香港资本需从“经济代理人”转型为“国家合伙人”。前特首梁振英更痛批“商人无祖国”是天真幻想。网友们更是普遍表达了担忧,“李嘉诚此举无异于将中国咽喉递到美国手中。”……
无往不利的“商人哲学”失灵了?
从过往看,李嘉诚的商业模式长期以“低买高卖”“规避风险”为核心,从早年抛售内地资产转投欧洲,到此次港口交易,均体现了其“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生存智慧。
然而这一次为何失灵了?
对此,有网友分析认为,在全球化时代,商业行为与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稳定紧密相连。就拿美国来说,多数美国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也会兼顾国家政策。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就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那些对华出售芯片的企业,不能为了赚钱而选择“出卖灵魂”。
因此,在当今国际大势下,企业商业决策不能仅局限于眼前商业利益,还需充分考量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等因素等。“不能为了赚钱而选择出卖灵魂”!
我们也期待后续事件能有更清晰的走向,企业能在商业与家国责任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不做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