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少女时期,无论什么时候都无忧无虑,只是有些时候似乎会受到一些隐形的束缚。
父母会让你多做家务,以免嫁到婆家被人看不起;出去玩会被教育不要太野,没个女孩子样;长大了上学,会被要求报一个离家近的学校,别离父母太远。结婚后,作为一个母亲,应该立刻投入到角色之中,将孩子放在生活的第一位,将照顾家庭当做自己的责任。女人,你要明白,你只是孩子的母亲,是老公的合作伙伴。而排在前面的还有更重要的,是你自己。抛开社会期望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个洗洁精广告:一个女孩躺在沙发上,陶醉地看着自己的手,说:“他说,我的手最美了。”一旁的妈妈过来泼冷水:“可是结了婚以后就要天天刷碗!”女孩立刻想象起自己穿着婚纱,正在清洗一堆碗碟的画面,马上就不高兴了。这时候妈妈就拿来一款不伤手的洗洁精,让女孩可以又保护自己的手,又能做家务活。这其实就显示了一种当时的社会期望,这是按照不同的社会角色量身定制的,就好像一座出生时就被套在身上的笼子,无论何时都无法甩脱。从心理学方面来讲,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些角色通常由社会隐性规范、社会期望和文化背景来定义。社会角色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还影响着他们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生活阶段的变化,个体会经历角色转换或者角色冲突。例如从孩子变为父母,或者同时作为父母的孩子,和孩子的父母,无法兼顾双方。不同角色的期望相互矛盾,就可能导致压力和不确定性。前段时间,“50岁自驾游阿姨”这个词条火了。苏敏,1964年出生于西藏,十几岁时又搬家到河南。生命的前几十年,她都在为家人付出,全心全意照顾家人。她做过清洁工、送报员,摆摊卖过饺子,去家具厂打过工。退休后,她又带起了外孙,可以说,她的前半辈子几乎都贡献给了家庭。2019年,苏敏无意中点进了一个自驾游博主的视频里,那一刻,她仿佛打开了新世界。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于是,苏敏整装待发,开始了自己的自驾游旅程。纽约时报评价她“一名无所畏惧的公路旅行者”,她自己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前半生我主要是忍耐。后半生我不用再忍了,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就在今年,根据她的故事改编的电影《出走的决心》上映,票房大卖。
作为一个女人,要承担的责任和社会期望太多了,既然如此,那不如就甩脱这些负担,不要被他人的眼光所束缚,大胆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受他人的影响我经常对朋友说的一句话是:你自己就是你自己,别人只能给你建议,但永远无法真的决定你。这个事情就像艺术和审美一样,都是多元化的,有人喜欢就会有人批评,周围的人那么多,所带来的的意见和评判也都是不同的。相信大家都听过这么一个小故事。
一个父亲和儿子一起赶集,还带着一头毛驴,父亲在地下走,儿子骑在驴背上。这时迎面遇见一个人,说:“这儿子真不孝,自己骑毛驴让爹走路。”父子俩听了,赶紧换一换,让父亲骑毛驴,儿子走路。没走多久又遇见一个人:“这个爹怎么一点也不心疼孩子,让孩子在地下走路,自己骑着毛驴。”父子俩听了,赶紧都骑上驴子,心想这下可没得说了吧。结果又遇见一个人:“这父子俩真狠心,小小一头毛驴坐两个人,也不怕压坏了。”于是他们赶紧都下来,两个人牵着毛驴走路。没想到下一个遇见的人说:“嘿,这父子俩真傻!有毛驴也不知道骑。”父子俩面面相觑,实在是没办法了,干脆两人合力,扛起毛驴赶集去了。这个故事看似荒诞,实则在告诉我们,如果你事事都听别人的,自己拿不定主意,那后果只会是一团糟。我们无时无刻不活在别人的眼光之下,小时候有人评价我们“没出息”“性子野”,长大了有人说我们“都当爹/当妈的人了”“都三四十的人了”。如果我们每一个评价都要听从,都要放在心里,不仅做不成任何事,心理健康也会受到阻碍。自我实现南非一家金融机构推出了一组经典职场海报,用简短的文案写出了女性力量:“她属于厨房,因为她是一位营养师。”“她只在乎你的钱,因为她是一位会计。”“孩子就是她的工作,因为她一位儿科医生。”“她话很多,因为她是一位教授。”她们没有把性别角色放在自己前面,也没有把社会期望放自己前面。
孩子、父母、妻子这些角色永远都不能大过自己。
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尊部分来源于自己的独特性和个人价值的认识。如果一个人觉得“我没什么知识,也没有能力,见识也不如别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洗洗涮涮。”那ta就可能出现自我认同的模糊和自尊的降低,不仅失去了独立思考和决策的能力,更是会受他人影响,对自己和身边的人造成伤害。有了独立性,人才能去启发自己的潜能,追求自我实现。孩子终将会长大远走,丈夫也不过是和你共同承担责任的合作伙伴,女人还是要靠自己才有退路,别的都是虚的,把钱拿到手里才是实的。就像弗吉尼亚所说:“自我实现的人是那些已经找到自己声音的人,他们已经说出了他们想要说的话。”现在,是时候将这些洞见变为事实。
未来将会是一个越来越自由和平等的时代,我相信,每一位女性都能够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努力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