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社会,培养更多传承力量。2021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明确提出到2025年,通过国家级和省级研修培训计划,培养不少于3万名非遗传承新生力量。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是非遗传承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该方案明确指出,2021年至202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围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实施研修培训任务,培训学员不少于1万人次。同时,各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会同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围绕本地区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组织实施省级研修培训计划,培训学员总数不少于2万人次。
妥学教育表示,这一计划的实施,旨在通过系统的研修培训,提升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拓宽其视野,增强其传承能力,从而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研修培训:非遗传承的实践路径(一)研修班:提升传承人文化艺术修养研修班面向具有较高水平、掌握核心技艺的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弟子。通过专业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创作实践等方式,帮助传承人提高文化艺术修养,解决发展难题。这种高层次的研修模式,不仅有助于传承人深入理解非遗的文化内涵,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二)培训班:强化从业人员传承实践能力培训班则面向掌握相关技能艺能的项目从业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所持有技艺的把握,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传承实践能力。通过系统的培训,非遗从业人员能够更好地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推动非遗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三、妥学教育:非遗传承的分析视角妥学教育作为专业的教育分析机构,对非遗传承政策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妥学教育认为,非遗传承的关键在于培养更多具有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新生力量。通过研修培训计划,非遗传承人不仅能够掌握传统技艺,还能在现代教育体系的支持下,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妥学教育指出,非遗传承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非遗教育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增强其保护意识,从而为非遗传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展望未来:非遗传承的可持续发展非遗传承万人计划的启动,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系统的研修培训,非遗传承人将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推动非遗项目的创新与传承。未来,非遗传承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完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
同时,非遗传承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通过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非遗才能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遗传承万人计划的实施,不仅是对非遗保护政策的有力落实,更是对非遗传承人“强基拓眼”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一计划,非遗传承人将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非遗文化也将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