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求存的小国,兵寡地少,却让柴荣和赵匡胤两位雄主都铩羽而归

书包空空的 2024-09-26 14:50:51

五代十国作为“乱世”,在知名度和“流量”上远比不了同为“乱世”的春秋战国和三国时期,但是其混乱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短短五十三年间北方地区就更换了五个朝代,而大大小小割据政权更是前后多如牛毛(其实远不止“十国”),就连欧阳修老先生也不禁感慨“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而就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政权中,有一个不起眼的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小政权北汉,他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是唯一一个处在北方地区的“十国”政权。其国小民寡,地盘不过区区十二州,人口四万户,人数大概三十余万,连其开国皇帝刘崇也自嘲“朕孤守河东十二州,何其窘也”。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政权,却成为了当时少有的硬茬,其更是从后周太祖郭威一直撑到了北宋“二代”宋太宗赵光义,其中更连后周世宗柴荣和宋太祖赵匡胤都在其身上多次碰了钉子。

硬抗柴荣和赵匡胤两位雄主

公元954年,柴荣御驾亲征讨伐北汉,在高平会战中取得大胜,一举消灭了北汉主力精锐,然而接下来面对北汉国都太原城却久攻不克,最终只好无功而返。后来柴荣再次北伐北汉,却不幸染上重病,无奈只好撤兵(不久病逝)。

赵匡胤黄袍加身建宋代周后,继续柴荣的统一大业,又先后多次亲征北汉,不料也都是无功而返,以致于赵匡胤最终消灭了南方所有的割据政权,基本统一南北,却到死都没能攻灭北汉。

直到公元979年,赵光义率三十万大军亲征,这才最终消灭北汉,彻底完成了统一。区区小国,兵少将寡,为何却能取得如此战绩呢?

背后有强大的辽国作为保护伞

北汉建立之初,刘崇就清楚的认识到仅靠自己无法自保,因此需要找一个强大的靠山做“保护伞”。而“老前辈”石敬瑭已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答案,那就是实力强大的辽国。

因此,一把年纪的刘崇不惜对比自己小34岁的辽世宗耶律阮“以叔父事之”,自称“侄皇帝”,称耶律阮为“叔皇帝”,比起石敬瑭这个“儿皇帝”稍微有那么点骨气,但也好不到哪去。

当然光叫叔可不行,不放点血也是说不过去的。每年北汉光是孝敬辽国的“保护费”就是“岁输钱十万缗”,这还不包括逢年过节给辽国高层私下打点的礼金。这无形当中就给本来就没什么家底的北汉增加了巨额的负担。因此只好加大搜刮民脂民膏的力度。

北汉不仅老百姓日子过得非常凄苦,就连朝中官员的日子也不好过,据记载北汉丞相的俸禄是100贯,节度使这样的地方大员才30贯,而这帮官员当然过不惯苦日子,又把手伸向老百姓,可谓是恶性循环。史料记载北汉是“国中少廉吏”,政局可谓糟糕到了极点。

当然,从北汉拿了那么多好处,辽国这个“保护伞”也得多多关照这个“小弟”。在这点上,辽国也不含糊,在几次北汉面临后周及北宋大军压境之时,辽国都派出大军前来救援助战,而辽国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骑兵部队),即使柴荣和赵匡胤都不得不有所顾忌。再加上太原城池坚固,后方尚未完成统一有后顾之忧等种种原因的加持,所以多次功败垂成。可以说,辽国这个“大保护伞”给这个小政权续命了多年。

北汉国都太原系数百年坚城,很难攻破

在历史上太原一直是交通枢纽和兵家要地,有着“控带山河,踞天下之肩背”的美誉。尤其隋末,李渊父子自太原起兵,以此为根据地,从而夺得天下,建立起李唐王朝,自此,太原更加显赫,成为大唐的“北都”,也是龙兴之地。

而到了五代时期,太原的位置更为显赫,后唐、后晋、后汉三朝都是先自太原起兵,从而建立。而历经数百年的苦心经营,太原城面积广大且十分坚固,城墙雄伟,易守难攻。北汉由于其实力弱小,更是将国都太原视为最后屏障,苦心营建。

而在冷兵器时代,由于技术上的缺陷,除了围城和水攻以外,面对高大坚固的城池确实没有什么好的进攻办法。但围城耗时长,而且变数太大;水攻对付小城效果还不错,而对付大城则效果欠佳,而且还有可能出现水情控制不好反而水淹自己军营的情况。

比如公元969年,赵匡胤亲征时,曾经在太原城下连续攻城数月之久毫无进展,最后赵匡胤决定掘开汾河堤坝,以水灌城,但由于太原城面积较大,因此效果不佳,而宋军操作不当,反而使得汾水冲入己方军营,可谓弄巧成拙,赵匡胤最后无奈只好退兵。

由于多次进攻太原失利,赵匡胤也多有感触,就连接见北汉使者时也曾表示“终朕之时,必不北向”(当然也是为了麻痹北汉君臣),这和接见南唐后主李煜使者的那句“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轻蔑之语形成了鲜明对比。

后周及北宋敌人太多,且执行“先南后北”的方针,使得无法全力对付北汉

后周及后来的北宋初年,面对的敌人很多,除了北方的北汉及辽国以外,南方还有南唐、后蜀、南汉等多个割据政权。在这种情况下,后周枢密使王朴曾向柴荣提出了著名的《平边策》,其主旨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先消灭实力相对较弱的南方的割据政权,待后方稳定之后,再集中力量对付相对难啃的北汉和辽国,也就是先捡软柿子。

柴荣以及赵匡胤都遵循了王朴的规划,柴荣在位期间将南方实力最强的南唐主力基本消灭,且占领了南唐长江以北的所有土地。南唐一败,其他南方政权只有坐以待毙。

待赵匡胤上台后,更是将南方政权一一剿灭,完成了对南方的统一。正是因为,后周和北宋都面临着敌人众多,两线作战的问题,使得无法集中兵力全力对付北汉,客观上也使得北汉得以能苟延残喘多年。

就这样,北汉凭借各种主客观因素成功的一直生存到了北宋初期,甚至还熬死了赵匡胤。但好景不长,随着北宋已经消灭了所有的割据政权,也终于可以腾出手来,集全国之力,去专心致志的去对付北汉这个仅剩的“刺头”了。

公元979年,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而面对势在必得的北宋大军,辽国也最终放弃了这个“小弟”。历经血战,宋军终于一举攻破了太原城,北汉最后一个皇帝刘继元只好率残部投降,这个顽强的小政权终于走向了历史的末路。

而刘继元投降后受到了赵光义的优待,还被封为右卫上将军,封彭国公,直到公元992年才去世,死后还被追封为彭城郡王,也可算是善终了。

0 阅读:333
评论列表
  • 2024-10-11 17:01

    北汉有杨无敌呢嘛,又还是周和契丹的缓冲地区 契丹要帮忙呢嘛,花最少的钱,死最少的人,办最划算的事,契丹人又不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