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生在十年动乱期间是主要人物之一。
1977年,十年动乱刚结束的时候,就有人站出来,点起了康生问题的第一把火。
【胡耀邦和王富长的“第一把火”】
1977年初,在华国锋的提议下,中央党校打算恢复。
中央也批准了这件事,还决定让华国锋当校长。
华国锋得考虑让谁来当这个副校长呢,毕竟党校的工作得由副校长来主持。
想来想去,华国锋想到了一个人。
胡耀邦当时在家呢,啥事儿都没干。
华国锋想请胡耀邦当副校长,就亲自上门去,把他请了出来。
一开始胡耀邦是有顾虑的,没答应华国锋。可华国锋来了两回,接着劝他,胡耀邦就答应了。
当年3月,中央正式决定恢复中央党校,由胡耀邦担任常务副校长。
胡耀邦一得到任职,就风风火火地准备开展工作了。
当时他就带了一个秘书跟着自己,啥人都没通知,悄没声儿地就住进党校宿舍开始工作了。
胡耀邦刚当上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的时候,中央党校各种秩序都还没恢复呢,全校的运转也没步入正轨,乱得很。
十年动乱的时候,全国的党校都不再招收学员了,整个党校系统都遭到了破坏,中央党校也没能幸免。
后来全国到处都大办五七干校,时间一长,党校和五七干校就变得混乱起来了。
不只是学员,就连领导班子都有交叉存在的状况。
胡耀邦刚到中央党校的时候,中央党校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胡耀邦接手的,可以说是个烂摊子。
胡耀邦刚到中央党校的时候,就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问题。
胡耀邦到中央党校的时候,得从党校里挑一个品质不错、文字能力也好的干部到自己身边工作。结果呢,胡耀邦连着提了好几个人,都让党校里站在“反”这边的旧领导班子用各种各样的理由给否了。
连秘书都解决不了,能想象到胡耀邦那时在党校工作面临的阻力得有多大。
但面对这些情况,胡耀邦一点都没退缩,他用了很巧妙的办法,给自己弄来一个秘书。
那就是让老干部也加入到讨论当中,这样一来,他们就得少数服从多数,没法再阻拦胡耀邦了。
但胡耀邦也通过这件事发现,要是对部队党校的现状加以改革,那后面的工作肯定就没法开展下去了。
党校在体制、教员、学员和教学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迫切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为此,胡耀邦还明确指出,不管是中央党校以前的领导,还是现在的领导。
不管是在台上的,还是在台下的,不管是活着的,还是死了的,只要对他们有意见,都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评判评判。
就这样,揭批运动不断深入,1975年就已经去世的极左派康生被揭露出来了。
1977年9月3日,中央党校举行了“整风会议”。
在会议当中,老干部王富长起身发言了。
王富长讲话时揭露了康生和曹轶欧存在的问题。
王富长揭发康生,胡耀邦特别重视。在当时,王富长的发言如同石破天惊一般,就像往本就不平静的水面又投下一枚重磅炸弹。
不过胡耀邦这人挺慎重的。他特别鼓励同志们站出来指出问题,可他也说了,得遵守几条原则。
首先肯定得实事求是。不能颠倒黑白,不能说假话,更不能污蔑别人,要有事实依据,得讲道理。
其次呢,只能在党的会议上提意见,这是党员的权力,不容侵犯、不容剥夺。
第三呢,提了意见之后该咋落实,得向副主席反映,让华主席和党中央去决定。
到了12月的时候,中央党校16楼的走廊那儿就有了两份关于康生的小字报。打这以后,揭发康生问题的就越来越多了。
在党校的会议里,王富长勇敢地发言,这就像是点燃康生问题的第一把火。
于是,胡耀邦就把所有材料整理好,上报给了中央。
另外,胡耀邦在中央党校搞了一种理论座谈活动,就是鼓动大家去研究理论方面的问题,定期开理论座谈会,有准备地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展开座谈讨论。
7月12日,中央党校召开了首次理论座谈会,主题是怎样做好《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辅导工作,由胡耀邦来主持。
《理论动态》发表了不少文章,目的是打破禁锢,推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还有一些文章比较早地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像第13期的《群众路线也是我党理论工作的根本路线》、第26期的《重视群众的历史主动性》、第31期的《文风与认识路线》这些文章都是。
第60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更是吹响了全国性真理标准大讨论的进军号。
《理论动态》越来越被人们看重了,影响力也在不断变大。
他讲:“《理论动态》得接着往前走,可不能往后退,得提高不能降低呀。大伙都要当思想战线的前卫战士,每天拿这个要求来给自己打气。”
他还严肃地跟大家讲:“我要换个地方闹革命了,有几句话想跟大家说。很多人老是想依附别人,比如依附自己的领导、熟人、老朋友、首长、老同事。我可不这样。别轻易就去依附谁,也别轻易就跟谁绑在一起。毛主席有句话说得特深刻:跟着正确的走,跟着科学走。依附人民,说到底还是人民的事儿,还是人心的事儿。”
他让大家多多留意实际情况,思想动态。
他还嘱咐大家,写文章的时候得注意反对假、大、空、长这种文风。
写文章最基本的方法,得从个别发展到一般、从具体上升到抽象、从实际出发再到理论升华,而不该从抽象走向抽象、从概念跳到概念、在理论里打转转。
胡耀邦不论到哪儿,都是踏踏实实地为国家、为百姓着想。
【为国为民的胡耀邦】
十年动乱结束之后,胡耀邦积极开拓进取,不畏艰难险阻,实事求是地推动拨乱反正,开展真理标准大讨论,打响了揭露康生问题的“第一枪”。
他做的那些事儿,在党和国家的历史上都有着浓重的一笔,值得现在的党员领导干部好好去学习、深刻去领会并且切实去践行。
胡耀邦于1915年11月20日在湖南省浏阳县的一个穷苦农民家庭出生。
1929年12月,受亲人革命行动的影响,胡耀邦投身革命斗争,成了浏阳第八区四十三乡(现在的中和镇)少年先锋队队长兼儿童团总团长。
从这以后,胡耀邦就踏上了革命的道路。因为胡耀邦年纪虽小但志向远大,性格开朗又活泼,充满朝气,还能吃苦耐劳。
那时候,胡耀邦靠着实干的态度,在党的革命事业里播下火种,汇聚力量,这让中央领导对他赞赏有加。
后来啊,胡耀邦不管是在主政川北、陕西的时候,还是在中科院、中央党校就职的时候,甚至在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那段时期,他都能深入到实际工作里去,迎着困难上,很快就把工作局面打开了。
在革命时期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使得胡耀邦迅速步入执政一线。
新中国刚成立的时候,胡耀邦就开始负责地方上的工作了,他一直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这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1962年年初开完七千人大会之后,中央就提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5月的时候,中央书记处打算从中央机关选一批领导干部带职位下放到地方去。当时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积极主动要求到地方工作,为的是研究基层的实际状况。
中央批准后,他被任命为湖南省委书记处的书记,同时担任湘潭地委第一书记。
同一年的11月,胡耀邦到了湘潭。
那时候,湘潭地区有10个县,北面是临湘、湘阴、岳阳、平江、湘潭这几个县,南面有浏阳、醴陵、攸县、茶陵、酃县。
胡耀邦在湘潭地委第二书记华国锋等人陪着的时候,下到田间地头,走进群众家里,关心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也关心人民的生活水平。
胡耀邦在地委和其他同志一起,先充分做了调查研究,然后制定了好多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他们积极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调整,发展多种经营(主要是粮食生产),还把自留地政策给落实了。
特别是“把粮食征购任务固定下来,而且三年不变”这一政策措施,很好地消除了农民担心多产就多征购的顾虑,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63年2月的时候,中共中央在北京开了个工作会议,主要讨论城市里的“五反”运动以及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两个问题。
按照会议的意思,胡耀邦想到,既然是叫教育,那就应该着眼于帮助教育。
于是呢,他就跟地委的其他同志商量了一下,打算先在浏阳县搞个试点,弄个“四查四帮”,等试点完事儿了,再往各个所属的县去推广。
湘潭地区社教运动的重点在“四查四帮”里的“帮”字上,所以这个运动就像和风细雨一样开展得挺顺利的。它既化解了当时农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还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胡耀邦是浏阳的,14岁开始参加革命,之后就一直没机会回老家。
一直到1963年春节那会儿,他去浏阳县文家市镇考察,才顺便回了一次老家。
那时候,他哥哥胡耀福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很艰难。胡耀邦就给了哥嫂十块钱,还说道:“我如今是地委书记呢,得管着十多个县好几百万人的事儿。家里要是有难处,就得自己想法子解决。真要是特别困难,可以去找当地政府,可别老给政府添太多麻烦。”
能看出来,胡耀邦对亲戚朋友要求很严,分得清公和私。
1964年11月的时候,中共中央西北局的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的第一书记张德生病情严重,都快不行了。中央就决定让胡耀邦去接替张德生的工作,让胡耀邦当西北局的第三书记,还有陕西省委代理第一书记。
没过多久,胡耀邦就转任西北局第二书记、陕西省委第一书记了。
胡耀邦到了陕西之后,最先着重研究陕西农业为啥发展不起来的问题。
他讲:“农业不稳,那可不行,老百姓都指着粮食过日子呢,陕西要太平,粮食就得先搞好。”经过调查研究,他知道陕西的征购粮任务特别重,不管是跟南方各省比,还是跟自己的库存量比,这任务量都不轻。
同年12月下旬,去北京参加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时候,胡耀邦跟周恩来总理和李先念副总理说了陕西的难处,请求中央降低陕西的粮食征购量,还希望能拨钱在陕西建几座化肥厂。
后来呢,胡耀邦写了个报告,周恩来在这报告上批了话,让陕西征购粮的指标减少三亿斤,还多给拨了三万吨化肥,并且拨钱去修化肥厂,这对陕西农业以后长远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胡耀邦做的各种事,全省广大干部和群众都很认可、支持。可西北局和陕西省委有些领导却狠狠批评他,他只能一次次写检讨。
3月18日的时候,胡耀邦因为压力太大,想的事情太多,突然就得了脑蛛网膜炎。他在医院治了两个月,病情刚有点好转,那些人就又开始批判他了。
6月20日,叶剑英到陕西检查军事工作。在他的帮助下,胡耀邦以回北京治病作借口,向西北局请假,离开陕西回北京了。
胡耀邦1964年11月底到了陕西,在陕西主政一共200天。这200天里,大概有一半的时间他都处于被批斗的艰难境地。
那时候,极“左”路线的错误以及农村极度的贫困状况,都让他有了深刻的感受。
胡耀邦在十年动乱结束后,率先扛起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大旗,这和他在陕西的经历有着深刻的关联。
可以讲,不管胡耀邦去到何处,他坚持真理和忠诚于党的态度从未改变。就因为有这样的原则,1977年的时候他才会重视王富长的发言,从而妥善地解决了康生的问题。
《谁打响针对康生的第一“枪”》
《康生的问题是怎么被揭露出来的》
用户10xxx61
党校是干部的摇篮,是培养提升干部的地方,重任在肩,责任重大。教育为本,以德塑人,德才兼修,培养出更多的堪当重任、干净坦当,甘于奉献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