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真相,有很多时候跟史书记载的不一样,甚至可能颠覆我们的认知,李秀成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在史书当中,李秀成是一位功勋卓越、忠心耿耿的伟大人物,即便被清军俘虏,受尽酷刑,也没有变节。
因为这一缘故,我们都认为李秀成确实是忠诚的,自始至终都没有投降。
但是,1962年曾国藩曾孙曾约农公布了他珍藏的《李秀成亲供手迹》,是李秀成的亲笔所写的原始手稿,没有任何删减和更改,与流传于世的李秀成自述有很大的差别,改变了我们对李秀成的认知。
一、李秀成被俘及书写供词的经过
1863年,因太平军在江浙作战失利,天京成为孤城,为了保护天京安全,李秀成放弃苏州,返回天京防守。
在天京,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让城别走”的建议,这是当时情况下的最佳选择。
但是,保守且固执的洪秀全却选择了拒绝,而且斥责李秀成说:
朕铁桶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曾国藩)者也乎。
因为这事,李秀成十分生气,赌气让洪秀全杀掉自己,免得自己日后被敌军所杀。
事后,洪秀全也知道自己话说重了,便派人安抚李秀成,并继续让李秀成负责天京的防务。
1864年正月,天京被湘军围困,形势十分危急,四月洪秀全去世后,局势进一步恶化,当时天京城内能战的只有三四千人,粮草几乎消耗殆尽,根本没法打。
但是,李秀成没有放弃,带着将士们死守,硬是撑到了六月才被湘军攻克天京,他原打算带着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走的,但出城后被湘军发觉,他让洪天贵福先走,自己则留下来断后,结果不幸兵败被俘。
很快,李秀成就被带到曾国荃大帐,由于他的亲兄弟曾国华就是被李秀成杀掉的,所以他对李秀成恨之入骨,为了泄愤,他对李秀成进行了严刑拷打。
曾国荃还觉得不解恨,竟然不顾“儒将”身份,亲自动手对李秀成施刑,“遍刺以锥,血流如注”,却遭到李秀成的嘲讽:
曾九!各为其主,你生什么气?且兴灭无常,今天偶然得逞,就发疯了吗?
据说,曾国荃对李秀成实施酷刑,一方面是出于报复心理,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逼迫李秀成说出太平天国藏宝的位置,但李秀成却说太平天国早就没钱了。
不久后,曾国藩就来到了天京,对于李秀成这个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军事统帅,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亲自到大牢中见了李秀成,并进行了深入交谈。
奇怪的是,两人交谈之后的第二天,李秀成就开始写起了自述,也就是清廷所谓的供词,这是曾国藩要求他的,他在自述中讲述了太平天国从建立到失败的整个经过,这就是前文提到的《李秀成亲供手迹》。
但是,李秀成的自述还未写完,曾国藩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杀掉。
李秀成死后,曾国藩将其自述进行了删减和更改,然后让人誊抄了两份,一份是呈送给朝廷的所谓李自成供词,一份交给儿子曾纪泽保存,后来刻印成册,被命名为《李自成供》。
至于李秀成的自述原稿,则被曾国藩藏了起来,秘不示人,后来被他带到老家,放在富厚堂藏书楼内珍藏。
据曾国藩的一个孙子说,曾国藩死前曾告诉儿孙,不要把李秀成的自述手稿给任何人看,于是这份手稿就被藏在藏书阁,一直都没有拿出来。
1949年,国民党败逃台湾之时,曾国藩的后人将曾国藩的大量珍藏,包括《李秀成亲供手迹》在内,都带去了台湾。
由于曾国藩呈送给朝廷的李自成供状被认为不可信,所以百余年来,人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对李秀成自述的真实版本进行的“还原”,出现了多个不同版本,比如英国人李泰国在《华北先驱》周刊连载的“李译本”,著名史学家罗尔纲撰写的“罗抄本”,等等。
对于李自成自述真伪的争辩,一直都没有停止过,有些史学家甚至认为,如果李秀成是忠心于太平天国的话,根本就不会写下所谓自述。
直到1962年,曾国藩的曾孙曾宝荪、曾约农将李秀成自述的原件拿了出来,真相这才被还原。
当时,台湾世界书局以影印的方式将李自成自述出版,取名为《李秀成亲供手迹》,一经问世立即引起轰动,人们这才知道李自成确实写下自述。
李秀成手迹一共七十四页,与《李秀成供》的27000多字相比,手迹达到了36100字,还有许多曾国藩的批语,以及删减和改动的痕迹,可见曾国藩交给朝廷的版本确实是经过删减的。
李自成为何会写下自述,据说是曾国藩的攻心计起到了作用,李秀成的思想发生了改变,表示“愿将国中一切供呈”。
而李秀成手迹中有些内容颠覆我们的认知,他竟然提出所谓“收齐章程”,为清军出谋划策,以招降太平军余部,这与他一直以来高大伟岸的形象严重不符。
因此,许多人认为李秀成在被俘之后变节,而导致他变节的人就是曾国藩。
据说,李秀成在九天时间里写下了36100字,每天他写完,手稿就会被送给曾国藩,曾国藩则按照需求进行删减和更改。
其别字改之,其谀颂楚军者删之,闲言重复者删之,……言招降事宜有十要,言洪逆败亡有十误,亦均删之。
这份手迹之所以不能示人,要到1962年才公布,这个是曾国藩老谋深算的地方,如果过早公布,曾家恐有灭门之虞。
二、曾国藩的老谋深算
曾国藩是一位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官场老手,老谋深算,工于权谋,曾氏家族之所以能立于不败之地,多亏他的运筹帷幄。
事实上,在太平天国覆灭之前,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已经遭到了朝廷的忌惮,并且湘军将领大多手脚不干净,借战争之名拥兵自重,大发横财,屠戮无辜百姓,当时清朝全国督抚,半数出自于湘军,尤其是江南地区,几乎被湘军把持。
在这种情况下,湘军与朝廷的矛盾不可避免地爆发,曾国藩与朝廷的关系也十分微妙。
天京城破之后,曾国荃在天京烧杀抢掠,夺走了大量财宝,还被朝廷怀疑私吞太平天国国库的财产,差点就被朝廷拉去杀头,好在曾国藩及时站出来斡旋,这才让曾国荃免灾。
而李秀成自述就诞生在这件事之后,当时曾国藩兄弟的处境其实并不那么好,虽然有可能遭到朝廷清算。
对于李秀成自述的份量和价值,曾国藩有着自己的评估,选择性删减和更改,让其变得对自己更加有利,是很值得一做的事情。
这些删减和更改,是基于对李秀成自述正负面影响的准确判断,以及当时的局势进行的,因此带有很强的政治性。
与曾国藩呈送朝廷的供词相比,李秀成手迹中至少有四处可以证明他向朝廷撒谎了。
第一处,洪秀全的死因被修改了。
在李秀成的手迹中,对洪秀全的死是这样说的:
天王斯时已病甚重,此人之病,不食药方,任病任好,不好亦不服药也。
说洪秀全当时已经生了很重的病,却拒绝吃药,任由病情发展,结果病死了。
这一记载说明,洪秀全之死与湘军没有半毛钱关系,他的堂兄洪仁政被俘之后,在供状中也说他是病死的:
嗣闻南京退出,伪天王先已在城病故......
但是,曾国藩为了邀功,天京城破当天,他给朝廷的上奏中却这样说:
洪秀全在官军猛攻时,服毒而死。
等曾国藩杀掉李秀成之后,又在奏折中说说洪秀全是因为官军逼得太狠,让洪秀全万念俱飞,于是服毒而亡,将洪秀全之死这个大功劳往自己身上揽。
后来,曾国藩为了把谎言说圆,还将李秀成自述中关于洪秀全的死因进行了修改:
因九帅(曾国荃)之兵,处处地道近城,天王斯时焦虑,日日烦躁,即以五月二十七日服毒而亡......天王之自杀,更令全局混乱。
说洪秀全之死,完全是因为曾国荃逼得太狠,导致洪秀全太过焦虑、烦躁,最终服毒自杀,曾国藩还强调洪秀全之死让全局陷入混乱。
实际上,洪秀全死后是秘不发丧,并且后来李秀成拥立幼天王,安抚人心,并没有造成曾国藩所说的混乱。
洪秀全是怎么死的,对太平天国无关紧要,但对曾国藩很重要,因此修改的必要性很大。
第二处,李秀成被俘的原因被修改了。
在李秀成手迹当中,说他之所以被俘,是因为他战败之后带着财宝逃到天京附近的山上,遇到了见财起意的农民,农民在夺了他的财宝之后,又将他抓起来交给曾国荃。
可见,李秀成的被捕跟湘军没有关系,是几位农民的功劳,但曾国藩却对其进行了修改,他在手迹中将“是以被两个村民”几个字划去,然后在旁边写上“遂被曾帅官兵拿获”几个字。
这么一来,李秀成就是被湘军抓捕了,因此功劳就算在了曾氏兄弟头上,而不是那几个农民。
第三处,幼天王洪天贵福逃走的时间被修改了。
天京城破之后,曾国荃率领的湘军根本无心抓捕太平天国将士,而是四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
当时,满大街都是手拿宝物的士兵,对于城门的防守十分松散,李秀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带着洪天贵福等人假扮成清军,然后从太平门缺口处突围,洪天贵福成功过逃走,李秀成则因为留下来掩护而被捕。
这一重大失误,后来成为朝廷的关注点之一,为了将罪责降到最低,曾国藩将李秀成手迹中关于洪天贵福逃走的时间进行了修改。
具体而言,曾国藩讲洪天贵福逃走的时间由“初更”改为“四更”,及时由晚上七八点改到了凌晨两三点。
这个看似改动不大,但影响却很大,因为晚上七八点的时候,天京城破还没多久,湘军应该将天京围困起来才对,怎么会让洪天贵福这样的“贼首”逃走呢,朝廷会认为是不是故意放走的,还是说湘军围剿不利,或者忙着干其他什么事,比如搜刮财宝?
如果将洪天贵福逃走的时间改到凌晨两三点,那就很好解释了,洪天贵福是趁官兵不备,偷偷逃走的,这样曾氏兄弟的罪责将大大减轻,甚至可以说是无罪。
第四处,李秀成“天朝十误”中的最后一误被修改了。
所谓“天朝十误”,是李秀成总结的太平天国失败的十个错误,其中第十误为“误立政无章”,意思是太平天国后期各项政策毫无章法,诸将各自为政,最终导致失败。
但是,这一条却被曾国藩删掉,“天朝十误”变成了“天朝九误”,上报朝廷后,朝廷也发现不对劲,便让曾国藩详细补录,他便将第十条写成“误不应专保天京,扯动各处兵马。”
原本,李秀成是在谈太平天国政治策略上的失策,但经过曾国藩这么一改,就完全变成了军事上的错误,功劳自然就他的了。
除了以上四处之外,曾国藩还通过对李秀成手迹的修改,将原本属于李鸿章的淮军攻陷江苏,以及左宗棠的楚军攻陷浙江的功劳剥夺了一部分,算在了他自己头上。
当然了,以上几处改动,曾国藩是为了补过、贪功,纵然据实上报,应该也没有杀头的风险,顶多受到处分。
不过,在李秀成手迹当中,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74页之后的内容,竟然被曾国藩全部撕掉,这就导致无论是手迹也好,还是他让人誊抄的两份自述也罢,都是没有结尾的。
那么,李秀成手迹74页之后的内容写了什么呢?
李秀成手迹被撕掉的内容
李秀成手迹被撕掉的内容,极有可能是李秀成建议曾国藩自立为王,举兵推翻清朝,曾国藩认为这部分内容无法示人,所以全部撕掉,这要是被朝廷知道了,不管真假,他谋反的罪名是逃不掉的,结局只能是满门抄斩。
之所以这么说,是有一定根据的:
第一,李秀成手迹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说:
我亦不知我前世之来历,天下多少英雄才子,何不为此事而独我为,实我不知知也,如知……
这句话还没说完,就因为后面的内容被撕去而遭打断。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李秀成似乎准备干什么大事,或者在劝曾国藩跟自己干一起干什么事。
第二,李秀成的自述还没写完,曾国藩就迫不及待地将他杀掉,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隐藏一个惊天秘密,不能让任何人知道。
第三,在一些史料当中,有这样的记载,说湘军发展壮大后,不少将领曾劝曾国藩割据江南,曾国藩没有答应。
天京城破后,曾国荃也曾劝说曾国藩拥兵自立,进位称王,曾国藩犹豫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依然拒绝了曾国荃,这是一个读书人对传统忠君爱国思想的坚持。
曾国藩为何要劝曾国藩,一方面是因为他与朝廷矛盾很深,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到李秀成的影响,因为最先审讯李秀成的人正是他。
第四,以当时的局势,以及李秀成的为人,他是可能劝说曾国藩造反的。
尽管李秀成被认为是投降了曾国藩,但他也可能是在学姜维,因为当时清朝腐败不堪,八旗和绿营不堪一击,纵观整个中国,军事能力最强的是曾国藩领导的湘军。
并且,李秀成也知道曾国藩与清廷的微妙关系,实施离间计是一个很好的策略,值得尝试。
而李秀成之所以在得知曾国藩要杀自己后慷慨赴死,是因为他知道曾国藩是在拒绝自己,当时他还说了这样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
中堂(曾国藩)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
可见,两人当时关系不一般,可能在很多事情上进行过探讨。
第五,1977年,曾国藩的一个孙女在赠送给著名史学家罗尔纲口碑上记载着这样一句话:
李秀成劝文正公做皇帝,文正公不敢。
曾国藩的后人是最清楚他的生平事迹的,可见李秀成劝他造反之事,并非空穴来风。
试想一下,如果确实存在李秀成劝说曾国藩造反之事,也原封不动地誊抄到供词当中,你说朝廷是相信曾国藩的人品,还是想借机铲除曾国藩?
我想肯定是后者,史学家经过大量资料研究表明,天京城破之后,湘军与朝廷的矛盾也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曾国藩本人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为此他主动提出裁撤湘军,这才让朝廷对他稍稍放心。
如果李秀成手迹被朝廷知道了,肯定会露出蛛丝马脚,那曾国藩的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满门处斩,别的什么事都不足以让他如此担心、害怕,所以他要把手迹藏起来,而且要撕掉74页之后的内容。
曾国藩之所以不接受将领们和李秀成的建议,读书人的原则是其一,其二是湘军虽强,但当时清朝还有许多其他地方团练,这些人未必愿意造反,搞不好湘军要被围攻,胜负还不一定呢。
所以,不造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留下好名声,也可以保住家族的荣华富贵,足矣。
清朝灭亡之后,曾家后人也没有公布李秀成手迹,因为当时的条件也不成熟,毕竟当时正处在革命时期,太平天国被正面评价得比较多。
如果人们知道曾国藩没有响应李秀成,岂不是会说:曾国藩一心一意为清朝当鹰犬,迟滞了中国革命的发展,你猜曾家后人会被如何对待?
因为这一缘故,曾家后人一直到1962年才公布李秀成手迹,而且是在台湾公布的,这样对曾家不利的影响就没有了。
总的来说,曾国藩确实老谋深算,对李秀成手迹的处理恰到好处,维护了湘军的形象,保住了家族的富贵。
但是,随着史料的逐渐披露,人们对曾国藩的评价其实也没有好到哪里去,许多人认为他只有小我而无大义,与同时代的左宗棠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