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有个75岁的安徽老农,让山东巡抚蒋陈锡亲自带着人给抓进大牢里去了。
这个老农被抓到以后,蒋陈锡当天夜里就亲自审问。老农说自己叫“王士元”的时候,蒋陈锡激动得猛地一拍桌子,大声喊:“就是你了!你哪是什么‘王士元’啊,我觉得你该把名字倒过来念,叫‘原是王’才对呢!把你抓到了,皇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这个王士元啊,没官职也没权力,被捕之前就是个安徽凤阳的普通老农罢了。那为啥清廷这么看重他呢?还让个二品大官亲自带队去抓他。而且抓到这人以后,蒋陈锡咋就那么兴奋呢,居然说康熙皇帝这下能睡安稳觉了,这是为啥呢?
啥是剧照呢?就是从电影、电视剧或者舞台剧等的拍摄过程里选取出来的照片呗。这些照片啊,能够把剧里面的某个场景或者某个情节给展现出来。比如说演员们在某个精彩瞬间的模样啊,剧里那些特别的场景布置啥的,都能通过剧照让人先睹为快呢。
【一、】
咱们把时钟往前拨到62年前的大明崇祯十七年。
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八日夜里,大明皇宫里乱成一锅粥。
崇祯自杀的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冲进了紫禁城,去找崇祯在哪。过了三天,他们在煤山找到了崇祯的尸体。
李自成手底下的大将刘宗敏让人把崇祯和周皇后的尸首摆在东华门外,逼着京城的老百姓去看,好显示大顺的军威。
崇祯的尸身头发盖着脸,有一只脚光着,衣服乱七八糟的,那模样简直惨得没法看。后来经宋献策劝说,李自成才答应让明朝的兵部主事刘养贞把崇祯和周皇后葬到昌平银泉山田贵妃的墓里。
李自成在北京没待多长时间,就被多尔衮率军赶出北京了。多尔衮是个很厉害的政治家,他心里明白,要想政权稳定,就得安抚人心。
于是进了北京之后,多尔衮就操办了对崇祯帝的祭祀,还在崇祯的灵位前面硬挤出了几滴眼泪,并且给崇祯弄了个“愍帝”的谥号。
崇祯死了之后,支持明朝的各个势力就把福王朱由崧推上皇位,把年号改成弘光,南明政权就这么建立起来了。弘光政权垮台之后,大家又把唐王朱聿键立为皇帝,建立了隆武政权,还派人去找崇祯那几个皇子在哪呢。
崇祯皇帝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长大成人了,分别是16岁的太子朱慈烺、13岁的定王朱慈灿还有12岁的永王朱慈焕。
北京城快被攻破的前一晚,崇祯让太监把三个皇子乔装一番,送出皇宫,就想保住几个儿子的命。可没成想北京城被攻破以后,太监居然把三个皇子献给李自成了。
李自成没把这三个孩子赶尽杀绝,还挺大度地封太子朱慈烺做宋王,朱慈灿和朱慈焕也都被封了公爵。毕竟李自成心里明白,这三位皇子在安抚百姓的心、招降明朝官员这些事儿上,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呢。
【二、】
一个多月以后,李自成亲自带着大军去征讨吴三桂。为了让吴三桂的军队人心涣散,他把吴三桂的老爸吴襄和那三个皇子都带上了,拿他们当要挟吴三桂的人质。
没料到啊,大顺军在一片石让吴三桂给打败了,三个皇子也在乱军里走散了,还有传言讲这三个皇子都死在乱军里头了呢。
其实这三兄弟运气好,在乱军里还能逃出来。最大的那个太子朱慈烺一路要饭回了北京,打算投靠他外祖父周奎呢,哪知道被清军给抓住了。
多尔衮觉得前朝太子朱慈烺是个大麻烦,那些反清的人很可能会利用他,于是就想把朱慈烺给干掉。
可之前多尔衮入关的时候,打的是给明朝报仇的旗号。要是明着把明朝太子给杀了,这事儿肯定说不过去啊。所以呢,他就搞了一出“认太子”的闹剧。
在最厉害的奥斯卡导演多尔衮的操控下,前国丈周奎带着外孙女长平公主还有些前明旧臣,被多尔衮叫到一块,对太子朱慈烺进行“辨认”。
虽然长平公主和几个太监都说这是真的,可太子的外公周奎硬说眼前这个“太子”是假的。长平公主刚想争辩,就被周奎扇了几个耳光,吓得不敢出声了。
除了周奎,太子的老师、内阁大学士谢升也认定这个太子是假冒的。
瞧见这些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就满嘴跑火车,朱慈烺又悲又愤,朝着谢升质问道:“某月某日,先生给我讲《孟子》的时候说过某件事,您忘了吗?”谢升被问得没话说,只能干瞪眼不吭声。
不管怎样,这一场闹剧算是达成了导演多尔衮的目的,那就是认定面前这个太子是假的。当天夜里,这个所谓的假太子就稀里糊涂地死了。多尔衮看着太子的尸体,脸上泛起了欣慰的笑。
在政治方面,多尔衮的做法没什么可被指责的。为啥呢?因为当时打着“太子”名号来反抗清军的人可不少呢。就在离北京不远的山东,就有好几支义军,他们还向多尔衮提出“把太子殿下还给我们”这样的要求,这可把多尔衮弄得特别紧张。
打那之后,多尔衮就定了个规矩:只要有人说自己是崇祯的太子,那就一律杀头!
【三、】
北京的太子事件才刚消停,南京就又出了个宣称自己是“太子”的人。这一回,这人在南明政权里掀起了一场风波。
明朝有个大臣叫高梦玘,北京城被攻破的时候,他从北京逃了出来。在往南京去的路上,碰到一个少年,这少年说自己是太子朱慈烺。高梦玘没见过太子,也不知道这少年说的是真是假,就把他带到南京去了。
这时候,福王朱由崧已经在南京当上皇帝,弄出了个弘光政权。听说有“太子”到南京了,朱由崧特别慌张,他心里明白,要是真太子来了,自己这个皇帝恐怕就当不成了。
所以呢,他就对把自己拥立起来的权臣马士英讲:“(要是这个太子是真的)我该怎么办呢?你们仔细查查看。”
马士英肯定听明白了朱由崧话里的意思,接着也弄了一场“辨认会”。果不其然,经过大家(其中还有好几个从来没见过太子的陪都官员)的“辨认”,各位大臣都认定这个“太子”是个冒牌货。
南明官方记载说,审完以后,这少年承认自己叫王之明,假冒太子就是想趁机捞一把,发个财。
弘光帝朱由崧想让老百姓相信那个太子是假的,就专门向南京的老百姓公布了审讯记录,以此证明不是自己不愿让位,而是来的这个“太子”是个冒牌货。
朱由崧这个皇帝,本来就有不少人反对,所以没几个人信他的话。特别是军阀左良玉那些将领,他们对马士英专权很不满,更是觉得马士英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颠倒黑白,把真的说成假的。
朱由崧只得把那个自称“太子”的王之明给关起来,想着找个时间跟将领们慢慢解释。
没料到,清军很快就打过来了。左良玉借着“太子”的名义,趁机率领大军朝南京杀过去,口口声声说要杀掉不认“太子”的奸臣。
左良玉还没杀过来呢,朱由崧一看形势不对就弃城跑了,南京就被清军占了,王之明就死在清军刀下了。打这以后,“太子朱慈烺”在历史上就再也没出现过了。
【四、】
太子朱慈烺死了,崇祯不是还有两个儿子嘛。打这时候起,神秘的“朱三太子”就登上历史舞台了。
第一个自称“朱三太子”的人是朱国镇,顺治年间他在苏北拉起反清义军。清军很快就把这股武装给剿灭了,还把创造“朱三太子”这个名号的朱国镇给杀了。所以朱国镇虽然第一个号称“朱三太子”,可他产生的影响并不大。
但是清廷可能想不到,自从朱国镇搞出了“朱三太子”这个名号后,这个“朱三太子”就像鬼魂似的一直缠着清政府,一直缠到康熙执政的中后期。
康熙自己都承认,他亲政之后,把三藩、漕运、河工看作三件大事,可没想到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朱三太子”,竟成了自己几十年都摆脱不掉的梦魇。
不完全统计,从顺治一直到雍正中期,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或者行骗的事儿,最少发生了20起。这里面比较大的几起,都出在康熙那时候。所以康熙皇帝对“朱三太子”印象特别深,他还感慨地说:“叫朱三的土匪之类的人咋这么多呢!”
康熙十二年的时候,“三藩之乱”就爆发了。差不多在这个时候,一场谋划用“朱三太子”名号的起义,正在北京城里紧张地筹备着呢。
这场起义是杨起隆领导的,他说自己是朱三太子,还拉起了一支上千人的队伍呢,打算在吴三桂叛乱的时候,在;(这里不太明确这个;代表什么,按照原文保留了)。可是就在起义的前一天,有叛徒告密,清政府就知道这个消息了。
康熙特别震惊,于是宣布把京师九门关上,去捉拿“和起义者”,在“三藩之乱”爆发的时候,一定要保证京师的安定。
怪了,这场起义被镇压下去了,可那个自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居然逃出了北京。过了七年,这杨起隆又跑到陕西汉中那边,借着“朱三太子”的名号组织义军,打算再闹一场。康熙调了上万人的部队,才把这个自称“朱三太子”的杨起隆给剿灭了。
康熙还没安稳两年呢,福建又出了个“朱三太子”。这人跟台湾的郑经凑一块儿,弄了支脑袋上裹着白布的队伍,打算造反,可也很快就被清朝廷给打败了。
康熙为了彻底甩掉“朱三太子”这个麻烦,也使过“釜底抽薪”的招儿,就是主动找出明朝皇室的后人,然后把这些人打发去给朱元璋守陵。
康熙老是讲:“朕想找找明朝的后人,给他们个官衔,让他们能一直管祭祀的事儿。”可不管康熙咋弄,总是有接二连三冒出来的“朱三太子”,就是制止不了。
【五、】
康熙四十七年的时候,浙江四明山那块儿又冒出来一帮由张念一、张念二带头的队伍,他们是反抗清朝的。这伙人把“朱三太子”当成旗帜,年号就用大明天德,老是去攻打清兵。
被俘的张念一他们供词里说,这个“朱三太子”逃到山东汶上县那片儿去了。康熙就悄悄下令,让山东巡抚蒋陈锡和户部侍郎穆丹一块儿,在汶上县搞了一场大搜捕,最后把75岁的“朱三太子”给抓住了。
这个公开名叫“王士元”的人就是“朱三太子”。为啥要用这个化名呢?因为把这个名字倒过来念就成了“原是王”。被抓之后,“朱三太子”说:“我本姓朱,名叫慈焕。”
“朱三太子”交代,当年李自成的大顺军从北京败退之后,朱慈焕就流落到安徽凤阳,被一个姓王的明朝退休官员收养,还给他改名叫王士元。
后来这个当官的因为参与反清斗争被杀害了,朱慈焕就逃到了浙江余姚,在那儿娶了个姓胡的当地女子做老婆,靠开私塾过日子。
后来,张念一等人知道了朱慈焕的身份,张念一就打算借着他“朱三太子”的名号来搞反清斗争。
可朱慈焕都逃亡好几十年了,早就没了复国的心思,就想安安稳稳过一辈子。所以他对张念一的义军不咋配合,到了义军队伍里以后,还老想着逃跑呢。
这个“朱慈焕”被抓以后,对清廷的审问特别配合,老是说自己从来就没干过反清的事儿,也从来没有什么不该有的想法,是被逼迫才参加义军的。
所以义军被清廷围剿的时候,他就趁机一个人逃出来了,跑到山东躲起来,就想这么勉强活着。
康熙被这个“朱三太子”烦了好几十年了,所以这次打算当着所有人的面,把这个老是阴魂不散的“朱三太子”给解决掉。
就这么着,这祖孙三代的“朱三太子”都被押送到京城,接受最高规格的“三堂会审”。
审讯的时候,75岁的“朱三太子”一点太子该有的骨气都没有,只是辩解说:“我都75岁了,气血不行了,头发也全白了。三藩叛乱的时候我都没造反,现在天下太平我会造反吗?再说了,真要谋反,得占城池、囤粮草、买军马、造兵器,我干过这些事吗?”
平心而论,这人的辩解挺有道理的。要是他想反清复明的话,之前确实有不少机会。
康熙47年的时候,清朝的江山已经很稳固了,老百姓也慢慢把前明给忘了。他都75岁了,没多少日子可活了,确实没必要造反,也不可能成功。
不管他咋辩解,只要被认定是“朱三太子”,那就得死。为啥呢?康熙就想让天下人都晓得,那个所谓的“朱三太子”已经让清廷公开给处决了,你们别再打着他的旗号来烦我啦!
这个“朱三太子”,经过三堂会审后,判决是这样的:“他虽然没有真的谋反的事儿,但不能说没有谋反的心思。应该判死刑,好让那些想作乱的人不敢乱动。”
康熙批准了这份判决文书,就为了显示自己的宽仁,特意下旨把这个75岁的老农从凌迟改成斩立决。就这么着,这个75岁的、已经是普通农民的“朱三太子”,跟他五个儿子一块儿被砍了头,他老婆姚氏也被绞死了。
为啥这儿要给“朱三太子”加上引号呢?因为在处死他之前,康熙想弄明白这人的身份,就叫来了好几个还活着的明末老太监,让他们认一认。听说是这几个老太监都表示不认得跟前的这个人,所以这个“朱三太子”也许是假的。
史籍里明确记载了这场辨认,不过这事儿看起来特别可笑。
要晓得,这时候距离明朝灭亡都过去六十多年了。当年那些见过崇祯皇子的太监,最起码也都七十多岁了。就算他们还记得那几个皇子长啥样,可这种记忆肯定也模糊不清了。而且,凭着一个人小时候的模样去辨认他七十五岁时候的长相,这不是很可笑吗?
但康熙不在乎真假,他就想让天下人都晓得,“朱三太子”已经被处死了,你们当中那些还想借着这个名头造反的人,就别再打这个主意了!
【六、】
康熙没想到,这个老头根本不是最后一个“朱三太子”。三年后出了一起普通抢劫案,这又让他想起了“朱三太子”。
康熙五十年二月的时候,有个山东人叫班汉杰,康熙到江南出巡期间,这人拦住康熙告了御状。
班汉杰这事儿特简单。他讲自己在河南做买卖的时候,被一个陈四当头儿的杂技班子给抢了,可当地当官的没去惩处陈四。就这么着,班汉杰一咬牙,拦下康熙的御驾就告起御状来了。
这案子看起来不大,可康熙却很重视。最后呢,陈四被判斩立决,他杂技班子里70多人被流放到黑龙江。湖广总督、巡抚,云贵总督、陕西巡抚好几个封疆大吏,因为啥啥罪名被降职查办了。
康熙帝拿班汉杰的案子大做文章,为啥呢?就因为陈四的杂技班子有100多人。班汉杰说,这些人抢他的时候,还管队伍里的一个人叫“朱三太子”。
康熙怀疑这伙人里即便没有真的“朱三太子”,可说不定他们跟那个神秘的“朱三太子”有过往来,于是宁肯错杀,也不放过。
毕竟他在位的这五十年里,被“;”这个梦魇纠缠的时间太长了。
康熙的这种心思,他儿子雍正肯定是最清楚的。雍正对这个案子有过这样的评价:“以前康熙那时候,到处都有坏人冒头,动不动就拿朱三太子当幌子,这种情况多得数不过来……要是这种事一直没完没了地发展下去,那中国君主的子孙,碰到继位的君主,最后肯定会被杀得一个不剩,这难道不是那些奸民逼成这样的吗?再说了,明朝取代元朝得到天下,明太祖原本就是元朝的子民,按照伦理纲常来说,难道能逃脱篡位的罪名吗?”
雍正自己虽然没碰上“(这里应该有个特定内容缺失)”的出现,但是“(同样有个特定内容缺失)”的后遗症依旧紧紧笼罩着清朝的统治者呢,这后遗症啊,甚至一直持续到乾隆那个时候。
乾隆当上皇帝之后,“朱三太子”就没再出现了。不过,有个叫“朱洪英”的人成了一种象征,他取代了“朱三太子”,变成天地会用来吸纳会众的旗帜,天地会是要反清复明的。
这也能算给乾隆帝留下的一个后遗症了。乾隆处在他搞出来的所谓“盛世”里,还大搞文字狱,这也是一个原因——都是像“朱三太子”这种政治性梦魇在捣鬼呢。
刘胜君写了一篇文章叫《“朱三太子”——折磨了大清数十年的神秘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