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能看到的多人运动的游戏,大多属于户外拓展或团建类型。
游戏类似 “有轨电车” 。玩家分成小组,小组成员双脚分别站在两块长木板上,双手拉住连接木板的绳子,通过协调配合一致迈步,使木板前进 。该游戏考验团队成员间的协作、配合能力以及节奏把控能力,常作为户外拓展、团建活动项目,能增强团队凝聚力。

此类游戏的核心目的,在于培育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它通过精心设计的各种任务,将趣味性与互动性完美融合,促使参与者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
下面的是某中学学生跑操活动,不同于一般跑操,学生之间的间隙不足一拳,几乎人挨着人在跑步,这体现了规范有序的集体锻炼。

学校体育锻炼与日常管理中的重要活动,其目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增强学生体质,通过规律性的跑步运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的纪律性和集体荣誉感。整齐划一的跑操要求,并非无端的约束,而是为了维持良好的秩序,保障学生在跑步过程中的安全,同时提升整体的锻炼效果。当全校学生步调一致地跑操时,那种整齐划一的场面,不仅展现出学校的精神风貌,更能让学生在集体行动中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家长们看到这样的跑操,有些人很有意见。认为跑操时学生间距过小,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比如一旦有学生摔倒,容易引发踩踏等事故。这种紧密间距的跑操,可能让学生感觉压抑、不舒适,影响锻炼的积极性和体验感 ,甚至会觉得像机械运动,不利于自主锻炼意识培养。
部分家长更推崇个性化、自主化教育,认为此类跑操过于强调集体统一性和服从性,可能抑制孩子个性发展 ,与自己期望的教育模式不符。
类似情况并不少见,此前也有家长因跑操强度大、时间安排不合理影响学习、天气原因易导致孩子感冒等因素提出意见 。
而看到类似“有轨电车”这样的团建游戏时,又觉得这个游戏注重了协调专注。而对于学生的这种跑操方式却认为是人为训练的“服从性”体育运动。
那些批评跑操机械、服从的观点,大多是从个体体验出发,过度关注个体在活动中的感受,却忽视了集体活动对于整个群体所带来的正向价值。与之相比,户外游戏由于其趣味性强,能够让个体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满足感,所以较少受到类似的质疑。
但实际上,这两种活动在各自特定的场景下,都具备充分的合理性。单纯地指责跑操,同时美化游戏。
综上所述,对于学生跑操无端遭受质疑的现象,我们更应该看到学生的的专注协调性,而不能一味指责。
如果你是家长,你愿意让学生用这样的方式跑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