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长效多元共治!广州网络生态治理研讨活动举办,双报告发布

南方都市报 2024-12-07 16:44:28

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的网络空间,是广大网民的共同期盼,也是管网治网的重要目标。

12月6日下午,以“长效共治 清朗共筑”为主题,2024广州网络生态治理新实践研讨交流活动举行,来自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互联网企业的代表,以及高校专家、网络KOL、网络监督志愿者等各界嘉宾齐聚一堂,分享广州在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方面的新实践、新经验,共同为打造协同共治的地方样本建言献策。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委网信办指导,南方都市报社、南都大数据研究院主办,活动上,由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编制的两份最新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相关报告正式发布。

2024广州网络生态治理新实践研讨交流活动现场。

构建长效治理体系需多元协同

提炼可复制推广的“广州模式”

此次研讨活动旨在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倾听各界声音,促进多元协同,汇聚各方智慧和力量,共同探讨网络生态治理的有效路径和方法,以促进网络空间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

广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贺忠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市委网信办近年来积极探索网络综合治理新路径,注重专项整治的实效性、治理方式的针对性和机制建设的长效性。在网络生态治理实践中,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率先在全国建立了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通过政策宣讲、座谈研讨等方式,不断提升网络生态治理质效。他同时指出,网络生态治理任务依旧复杂且艰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推动形成多元共治、长效发展的新格局,共同创造更加清朗、美好的网络空间。

广州市委网信办副主任贺忠发表活动致辞。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致辞表示,南都持续多年关注和研究“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课题,助力互联网平台“青少年模式”建设,编制的《音视频直播平台未成年人保护创新治理报告》以及针对网络水军、网络谣言、AI安全的专题调研成果,成为政府部门、行业企业重要的工作参考。希望通过举办此次活动,与各界探讨如何更好地协同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总结创新经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广州模式”,为网络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注入新动能。

南方都市报社党委副书记、主编刘江涛发表活动致辞。

广州创新打造“基地+”治理模式

探索多元主体共治共建

顺应《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等多个政策法规出台落地的时间,广州2020年7月至今,逐步建设了广州市网络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网络游戏行业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网络直播行业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广州市公众账号生态治理基地等5大基地,在全国率先形成网络生态治理的“基地+”模式。在主题分享环节,两位基地负责人介绍了工作经验和成效。

广州互联网协会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章江花带来了广州互联网协会网络生态治理基地的探索实践。她介绍,基地成立以来,以搭建普法平台、组织网络知识竞赛、构建和完善专家智库、加强规范标准制定和行业研究等方式,探索多元主体共治共建的工作模式。

广州互联网协会党支部书记、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章江花分享基地经验。

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张海波聚焦未成年人群体,他指出,该基地在市委网信办的领导下,探索建立广州市区域未成年人生态治理工作体系,通过设立体验学习阵地、组建网络素养宣讲团队、承接主题教育活动、开展师资培训、亲子公益活动、深调研等方式,打造网络素养教育“家校社企”协同育人的“广州模式”。

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主任张海波分享基地经验。

聚焦协同、谣言、精准治理

高校专家、企业代表共探长效路径

4位来自高校、企业的专家代表也分别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围绕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谣言治理、精准长效治理等话题分享了见解。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建青立足于“协同”的视角,认为协同治理是网络空间治理的新模式,这种模式强调政府、企业、国际组织、技术社群以及网络用户等各个主体平等协商。网络空间治理需要处理好虚拟与现实、发展与安全、技术治理与行政监管等10种关系。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粤港澳大湾区网络生态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建青作主题分享。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围绕“我国网络谣言的法律治理”分享了成就、挑战和应对建议。他认为,当前的治理难点在于AI生成虚假信息的发现和查证,而如何平衡谣言治理与公民表达自由也值得思考,建议以“科技向善”为原则指引设计与科技研发应用相关法律制度;建立健全对新技术应用的监管机制;加强跨部门、跨地区的执法协作;利用先进技术提升网络谣言违法行为相关诉讼的审判效率和质量。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梁迎修作主题分享。

两位互联网企业相关负责人带来了一线的精准治理实践。趣丸科技执行总编辑曾道明介绍,趣丸科技建立了跨部门协同的安全评估管理制度,2024年共开展了14个专项治理行动,累计清理26000余条违规内容。

趣丸科技执行总编辑曾道明作主题分享。

UC公共事务总监肖博峰提到,UC设立了安全管理委员会,并通过不断充实样本库建设、优化机器审核能力、定期开展业务培训等方式提升内容审核效能。

UC公共事务总监肖博峰作主题分享。

网络生态治理双报告发布

超八成受访者认可广州治理成效

研讨交流活动上,由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编制的《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建设成效评估报告》《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指数报告》正式发布。

《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建设成效评估报告》以广州创新打造的网络生态治理基地为主要样本,梳理了“广州基地+”模式发展路径。报告发现,五大基地聚焦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等不同行业,以及未成年人、自媒体等不同群体领域需求,逐步完善了模式、形式、机制、服务等4个方面的创新治理方式。报告民调结果显示,超八成受访者认可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的总体成效。

南方都市报编委委员、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副院长邹莹发布《广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基地建设成效评估报告》。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指数报告》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通用型的区域评估指标体系,以“预防性治理”“即时性治理”“结果性治理”三大维度35个测评项,通过互联网数据监测、问卷调查、文献分析等多种方式,以国内10个主要城市为样本,评估其网络生态治理水平。指数结果显示,10个城市的总体均值为 85.98(满分100分),综合治理总体成效显著。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指数报告》发布。

大V、干警、志愿者、学生

各界代表协力探索共治方向

网络生态治理需要多方协力共治,活动上,KOL代表、司法代表、网络监督志愿者代表、学生代表等参与网络内容生态构建的不同主体,分别结合自身经历,用一个词表达了对网络内容生态治理的理解与寄望。

短视频博主“青椒姐姐”、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副主任朱立芳以“聚能启新”为关键词,阐述了立足湾区,服务湾区,用互联网写好湾区故事的生动实践案例。

短视频博主“青椒姐姐”朱立芳为网络生态治理送出寄词。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第七检察部的未检干警邓鑫,带来了“良法善治”的理念。她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司法实践出发,深入讲述了司法办案和法律监督机关履行检察职能、促推依法治网的使命担当。

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未检干警邓鑫为网络生态治理送出寄词。

来自广州市网络监督志愿服务总队的叶佳杰,以“守正清源”为核心出发点,分享了网络监督志愿者宣传动员广大群众参与举报、抵制网络谣言,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的工作经验。

广州市网络监督志愿服务总队的叶佳杰为网络生态治理送出寄词。

年龄最小的分享者是来自黄埔区怡瑞小学的学生吴梓熠,同时也是广州市未成年人网络生态治理基地的公益小讲师。她对“文明上网”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小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让整个网络变得更加和谐、温暖。

黄埔区怡瑞小学的学生吴梓熠为网络生态治理送出寄词。

监制:戎明昌 刘江涛

策划:王卫国 邹莹

统筹:凌慧珊 关健明

采写:南都记者 张雨亭 袁炯贤 罗韵 方晓林 陈袁 谢小清 唐静怡 孔令旖 李伟锋 熊润淼 陈艺丹

设计:张许君 何欣 林泳希 张博 沈淑婷 刘妍妍 罗锐 郭文哲

摄影:冯宙峰

0 阅读:1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