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男子捕鱼视频引争议:鱼身伤痕累累,是钓鱼还是“屠杀”?

一抹晚霞红 2025-03-28 17:17:41

近日,一段“晒渔获”的视频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视频的主角是一位江苏常州的男子,他将十几条野生大鲤鱼从塑料袋中倒出炫耀“爆护”。

网友的关注点并非渔获数量,而是鱼身上触目惊心的伤痕——布满利器贯穿的“血洞”。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3月19日,这名常州男子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这段视频,配文称“爆护了”,本想收获网友的羡慕,却意外引发了质疑。

有眼尖的网友发现,鱼身上的伤口并非传统钓鱼造成的,而是与一种名为“可视化锚鱼器”的禁用渔具的钩刺完全吻合。

这种被称作“黑科技”的捕鱼工具,通过水下摄像头锁定目标后,用强力鱼钩将鱼刺穿拖拽上岸,命中率极高,但对鱼类造成的伤害也极其残忍。

被锚钩命中的鱼,存活率不足10%,即使侥幸逃脱,也会因伤口溃烂而死。

更令人担忧的是,视频中的鲤鱼不仅有体型较小的“鱼拐子”,甚至还有繁殖期的母鱼。

一条20斤的母鲤鱼可产数十万颗卵,而锚鱼者的每一次拉钩,都可能意味着一个鱼群的“灭门”。

去年9月,昆山也曾发生过类似事件,一位自称“钓鱼高手”的男子晒出上百斤鲢鳙,鱼身上同样布满鱼镖射穿的伤口,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争议。

无论是射鱼还是锚鱼,本质都是通过暴力手段捕获鱼类,对鱼类资源和水域生态造成严重破坏。

锚鱼对鱼群的杀伤力极大,尤其对繁殖期的大鱼更是毁灭性打击。

常州男子的“爆护”视频中,小鱼和母鱼都不放过,这种滥捕行为引发了网友的强烈谴责。

有人评论道:“这不是钓鱼,是屠宰场的流水线作业!

为了几条鱼,把河道变成刑场,良心不会痛吗?

”还有网友愤怒地表示:“难怪现在的鱼难钓,产子的鱼都被你们这号人搞绝了,哪里还有鱼!”

传统钓鱼讲究“钓大放小”,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锚鱼者却专挑繁殖期的大鱼下手,其背后的经济利益驱动显而易见。

据估算,常州男子一天能捕获上百斤鲤鱼,若按市价5元/斤计算,日赚数百元。

这种“生产性捕捞”已远超娱乐范畴,成为赤裸裸的资源掠夺。

可视化锚鱼器能精准锁定大鱼,导致水域中亲鱼数量锐减,对生态平衡造成严重破坏。

江苏多地河道因禁渔令生态有所恢复,成群的鲢鳙本可净化水质,却成了射鱼者的活靶子。

有生态学者将这种行为比喻为“用狙击枪打猎,专挑狮群里的成年雄狮下手”。

当网友质问常州男子“为何连小鱼都不放过”时,他竟理直气壮地回复:“小的留着自己吃。”这种漠视生态的态度令人心寒。

一位老钓友叹息道:“老祖宗传下的钓鱼是为修身养性,现在有些人却把贪念当本事。”

锚鱼的危害性已引起法律的重视。

武汉曾破获一个专业锚鱼团伙,从捕捞、运输到贩卖形成完整产业链,最终因危害长江生态被法律严惩。

射鱼行为仍处于监管模糊地带。

尽管其伤害性与锚鱼相当,但因未被明确列为禁用渔具,执法 often 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

被鱼镖射中的鲢鳙,伤口面积可达拳头大小;而锚钩造成的贯穿伤,常导致鱼内脏破裂。

更隐蔽的危害在于,腐烂的鱼尸会污染水体,破坏微生物平衡,引发连锁生态灾难。

长江十年禁渔的实施,让“江豚逐浪”的景象重回人们视野,但一些人的贪婪却让复苏的生态再次面临危机。

正如网友所言:“今天锚鱼者毁的是鱼,明天毁的就是整个水系。

”常州男子炫耀渔获的行为,也引发了网友的深刻反思:“你现在锚的是鱼,将来锚的就是子孙后代的饭碗。”

面对这样的事件,我们不禁要问:如何才能有效遏制滥捕行为,保护珍贵的渔业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

如何才能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让更多人明白,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我们又该如何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渔业模式,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 阅读:7
一抹晚霞红

一抹晚霞红

一抹晚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