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读古诗词,看古人是如何想家与归家的。

书易聊文化方式 2025-01-12 09:08:38

对于今人来说,回家吃饭、归家过年是不变的传统,现在我们看一下古人是如何想家与归家的。

01

《题大庾岭北驿》

元•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

评析:

作者另外还有一首五律《度大庾岭》,也是写南谪时心情,《旧唐书》本传说:“之问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布远近。”此篇即其一。

宋之问(约656 — 约712),字延清,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唐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当时掌握实权的是武则天,富有才学的宋之问深得赏识,被召入文学馆,不久出授洛州参军,永隆元年(681), 与杨炯一起进入崇文馆任学士。与陈子昂、卢藏用、司马承祯、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此诗大约是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东南)途经大庾岭北驿时所作。武后、中宗两朝,宋之问颇得宠幸,睿宗执政后,他被发配岭南。当他到达大庾岭时,万千感触一齐涌上心头,于是写了好几首诗。此诗是其中一首。

《题大庾岭北驿》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通过描写诗人在流放途中所见的景物及所想象的意象,借景抒情,引用一则“雁过梅岭”的奇妙传说,再结合其当前的处境,抒发了对官场坎坷的慨叹和思念家乡的感情。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和,传情达意,动人心弦。

02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刘长卿被贬长沙,又恰逢新年,独自一人在长沙,想到家乡和亲人便潸然泪下,陪伴自己的竟只有岭猿与江柳,又想到长沙王太傅贾谊,真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评析:

作者曾由苏州长洲尉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此诗当是这时期作,故有“岭猿同旦暮”及“已似长沙傅”句,本书卷六有作者《过长沙贾谊宅》的七律,可参看。

刘长(zhǎng )卿(约726年-789或790年),字文房,世称刘随州,宣城(今属安徽)人,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玄宗天宝八载(749年)登进士第,释褐任陈留浚仪县尉。安史之乱起,南奔流落江南,至德元载(756年)被采访使李xi言任为长洲县尉。至德二载(757年)冬被谤陷狱,十二月遇赦,摄海盐令。因冤情未雪,被贬南巴尉。约大历三年(768年),前后任鄂岳转运判官。大历九年(774年),因拒绝观察使吴仲孺截留财赋,反被诬为贪赃,罢官后居义兴,后贬任睦州长史。建中元年(780年),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两年后因李xi烈叛乱,弃官避地淮南、吴越,几年后去世。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自诩为“五言长城”。

这首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后新年抒怀之作。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作者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这首诗是迁至潘州次年,即乾元二年(759年)后所作。

《新年作》是一首五言律诗。此诗抒写诗人的无限离愁及失意悲愤之情。首联写情,新岁怀乡;颔联写景寓情,感叹春归我先;颈联即景生情,身处孤境,难掩悲愁;末联以贾谊自况,抒发被贬谪的郁愤之意。全诗抒情多于写景,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03

《旅宿》

唐•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住在旅馆中没有好朋友相伴,心情忧郁,独自凝神沉思。

看着昏冷的灯火回忆起往日旧事,孤雁的哀鸣令人愁思难眠。

相距遥远,梦魂要接近拂晓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达。

烟笼月照的碧江多么美丽,邻家门前就系着钓鱼归船。

鉴赏: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可能作于作者外放江西任职之时。诗人离家已久,客居旅馆,没有知音,家书传递也很困难,在凄清的夜晚不禁怀念起自己的家乡。于是创作了这首羁旅怀乡的诗篇。

这是羁旅怀乡之作。诗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

04

《除夜有感》

唐•崔涂

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

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

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

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除夕之夜,自己却飘泊在外,窗外乱山正风雨的夜晚,灯烛旁独坐我这个异乡人。因与亲人长久分离,远隔天涯。僮仆也已似诗人的亲人了。

欣赏:

此诗写除夕之夜旅居之感怀。首联即对,起句点地,次句点人,气象阔大;颔联写除夕客居异地的孤独;颈联写亲眷远离,僮仆成了至亲,再烘托“独”字;尾联点出时逢除夕,更不堪漂泊。全诗流露出浓烈的离愁乡思和对羁旅的厌倦情绪。

05

《岁末到家》

唐•蒋铨期

爱子心不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诗人归家,欣喜自己还赶得上除夕夜。身上寒衣,是母亲临行密密缝的,家书的墨迹仍未干,母亲只怜惜他是不是瘦了,这一路上是不是很辛苦。自己生出惭愧,不敢感叹所受之苦。

赏析:

《岁暮到家》一诗用朴素的语言,细腻地刻画了久别回家后母子相见时真挚而复杂的感情。神情话语,如见如闻,游子归家,为母的定然高兴,“爱子心无尽”,首句虽然直白,却意蕴深重。“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体现母亲对自己的十分关切、爱护。“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二句,把母亲对爱子无微不至的关怀写得多么真实、生动,情深意重,让所有游子读后热泪盈眶。

最后二句“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是写作者自己心态的。这里写出了自己出外谋生,没有成就,惭愧没有尽到儿子照应母亲和安慰母亲的责任。不敢直率诉说在外风尘之苦,而是婉转回答母亲的问话,以免老人家听了难受。

全诗质朴无华,没有一点矫饰,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回味。

06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声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望多时。

诗人在除夕夜里立在市桥边,望着星星发呆,他听到千家万户的欢声笑语,又听到沙漏声,感受着时间流逝,忧患,来自当时的民生疾苦,社会矛盾以及巨大的贫富差距。他又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在大家都欢欣时扫兴的凝望发呆。

欣赏:

这首诗作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此时正处于乾隆中期,而乾隆中期以后的整个社会,到处是贫富对立,两极分化,流民遍野,人才遗弃,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时作者在安徽督学朱筠幕中,除夕归家过年,作者对社会即将发生的乱象已有预感,心中惆怅,有感而作。

黄景仁(1749~1783),清代诗人。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

07

《长安遇冯著》

唐•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为何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作者

韦应物(737—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系贵胄出身,少为皇帝侍卫。后入太学,折节读书。

代宗朝入仕途,历任洛阳丞、鄠县令、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罢官后,闲居苏州诸佛寺,直至终年。

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和平之中时露幽愤之情。反映民间疾苦的诗,颇富于同情心,是中唐艺术成就较高的诗人。

诗人遇到了冯著,知道他要隐居了,新春之际,见到新燕与初春的嫩芽春花难免伤怀,诗人便安慰到,分别距今天已到春天了,你还是那样年轻,并未生出几缕白发。

赏析

据本诗看来,冯著是一位德才兼备但怀才不遇的名士。他先在家乡隐居,后来到长安谋仕,虽颇有文名,但仕途上却不得意。

冯著约在大历四年(769)应征到广州为幕府。但十年蹉跎,并没有获得一官半职,之后又回到长安。

韦应物对冯著的遭遇深表同情,故而创作这首诗。

诗人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对人生失意的冯著表达理解与慰勉。

08

《立春偶成》

唐•张栻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诗便写了立春之景。冰雪消融,草木重生,东风吹拂绿水,好不美哉!亲爱的春天,生意盎然。亲爱的你,要开心啊!

鉴赏:

这是一首节令诗。作者描写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表现出对欣欣向荣之景的渴望。首句写立春时刻冰雪消融,次句以拟人手法写树木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诗人仿佛看到眼前处处春风明媚,碧波荡漾。这首诗语句活泼,富有动感。

此诗是诗人有感而作的南方立春日感怀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诗人是四川人,立春之时,北方仍是冰天雪地,南方已是冰霜稀少,草木发青,略见春意了,风也暖了,水也绿了。

0 阅读:56
书易聊文化方式

书易聊文化方式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