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导弹防御局高调宣布成功拦截"东风26靶弹"的余音未散,这场被包装成技术突破的演习就被揭穿本质,C17运输机投放模拟靶弹、2026年才能服役的拦截弹、全程无实弹的电子推演,这场耗资数百万美元的"纸上拦截"暴露出美军在高超音速武器防御领域的深层困境。
作为被称为"关岛快递"的东风-26中程弹道导弹,其双锥体弹头设计可实现18马赫末段突防,4000公里射程覆盖第二岛链核心要塞。
美军为此在关岛构建起由"爱国者-3"、"萨德"和"标准-6"组成的"三重反导网",但2022年关岛安德森基地计算机推演显示,现有系统对东风-26的拦截成功率不足30%。这种焦虑促使美导弹防御局加速推进"标准-6 Block 1AU"改进型研发,尽管该型号尚未完成定型测试。
代号"恒星女妖"的演习暴露出美军技术验证的戏剧化倾向。从夏威夷考艾岛起飞的C-17运输机,在12公里高空投放模拟靶弹,扮演速度仅5马赫的"简化版高超音速目标"。参与拦截的"伯克"级驱逐舰仅启动AN/SPY-6雷达进行电子追踪,未曾实际发射拦截弹。更值得关注的是,五角大楼2025财年预算文件显示,"标准-6 Block 1AU"的工程研制阶段要到2026年才结束,此次测试被军事专家讥讽为"用设计图纸拦截未来威胁"。
此次测试暴露出美军装备研发的"PPT化"倾向。与宣称2028年服役却连原型机都没有的F-47六代机类似,"标准-6"改进型的进度已落后原计划18个月。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承认,拦截弹所需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尚未突破热管理瓶颈。这种"先画饼再充饥"的研发模式,折射出美军为维持技术威慑不惜透支信誉的困境。
美军测试设定存在根本性缺陷:用运输机投放的亚音速靶弹模拟18马赫弹道导弹,如同"用自行车测试F1赛车防护"。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报告指出,真实拦截需应对黑障区通信中断、弹体等离子鞘干扰等挑战,这些在演习中均被规避。更关键的是,中国实际部署的东风-26已配备机动变轨和诱饵技术,而美军测试仍基于固定弹道假设。
这场自欺欺人的反导闹剧,恰似美军战略焦虑的缩影。当技术研发沦为政治表演,装备测试异化为舆论工具,所谓"全球最强反导体系"的光环正在加速褪色。正如兰德公司报告所言:"在高超音速时代追求绝对安全,本身就是个危险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