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学校靠教辅来赚取学生的钱?

上官瑾萱来聊 2025-03-12 15:15:05

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中小学教辅市场却依旧热火朝天,甚至可以说是“减负未成,教辅先行”。这波操作,看似违背了政策初衷,却也反映了一个无法忽视的现实:教育焦虑,根深蒂固,家长和学生似乎已经被这个长期的“教辅游戏”绑架。那么问题来了,这看似不起眼的教辅市场,究竟隐藏着多少套路与灰色地带?今天,我们就来揭开教辅产业链的“天书密码”,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攀上“暴利之巅”的。

教辅市场:一本书背后的“印钞机”

先说一个细节:有人统计过,国内教辅市场一年能卖出数以亿计的辅导书,仅此一项就足以养活一大波出版商、代理商,甚至学校与教育部门。而其中的利润更是堪称“秒杀”许多传统行业。一本售价几十元的教辅书,实际印刷成本可能只有几元,剩下的部分,基本都流向了多层利益链上的“分润者”。

举个例子,某些教辅材料的代理商,光靠“进校渠道”就能稳稳躺赚。有学校老师爆料,部分教辅书能入选学校推荐目录,往往不是因为质量过硬,而是因为代理商“打点”到位。更荒唐的是,有些教辅甚至允许老师署名为主编,作为“稿费”回报。你以为老师们在为教学质量操心?实际上,这些“大师级主编”可能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

而对于出版商来说,这更是一门稳赚不赔的大生意。很多教辅书的所谓“修订版”,不过是把章节顺序调一调,改几个题目,就堂而皇之地贴上“最新版本”的标签上市。家长为了孩子学习,毫不犹豫地买单。你说这不是“韭菜经济”,是什么?

家长的焦虑,点燃了教辅的“狂欢”

家长为什么这么买账?答案很简单: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尤其是在分数至上的应试教育体系中,“刷题”成为提高成绩的万能法宝。家长们甚至形成了一种奇怪的心理:“多买几本教辅,总比不买强。”于是,各类教辅书籍从数学奥赛到英语作文,从中考真题到高考策略,无所不包。试题越难,家长越觉得靠谱;封皮越花哨,学生越以为是“高精尖”。

这种心理被商家拿捏得死死的。为了迎合家长,很多教辅书上都会印上“绝密”“内部资料”等字样,甚至还有“命题组成员独家推荐”的噱头。殊不知,这些所谓的“内部资料”不过是商家包装出来的营销手段,和考试题目八竿子打不着。可家长哪管真假,只要能让孩子多刷几道题,他们愿意为这些“智商税”埋单。

更夸张的是,在一些地方,教辅书甚至成了家长的“硬性消费”。比如某些学校会要求家长必须到指定书店购买教辅材料,不买就“影响孩子作业完成”。家长就算心里再不满,也只能乖乖掏钱。这时候,教辅书早已不是辅导工具,而是教育焦虑的载体。

利益链条:从书商到课堂的“灰色游戏”

教辅市场的乱象,不仅仅是商家和家长之间的“买卖问题”,而是牵涉到一条复杂的利益链条。从出版社到书商,再到学校和教育部门,各环节早已形成利益共同体。

比如,某些地方教育部门会定期发布所谓的“推荐目录”,表面上是为学生挑选优质教辅,实际上却暗藏猫腻。书商为了挤进目录,不惜花重金进行“公关”,而教育部门则借此机会大捞一笔。最终,这些教辅书以“统一订购”的形式进入学校,家长们只能按部就班地掏腰包。

更黑暗的是,有些学校甚至把教辅书当成“创收工具”。比如,书商会按销量给学校返利,金额少则几千,多则上万。这种操作,不仅让学校分了一杯羹,也让教辅市场的价格居高不下。你以为是为孩子买书,实际上是在给学校“交保护费”。

教辅泛滥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失衡

说到底,教辅市场的乱象,并不是单纯的商业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生态的问题。在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家长和学生只能通过刷题来“提升竞争力”。这就像一个无底洞,投入得越多,越舍不得停下来。而在这个游戏里,家长是焦虑的,学生是疲惫的,只有商家是笑着的。

更值得深思的是,教辅市场的繁荣,反映出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的“畸形”。当教学质量需要靠教辅书来补充,当课堂学习被无限外延到课后作业,教育的本质早已被商业化侵蚀。那些本该专注于教学的老师,变成了教辅的“推销员”;那些本该以孩子成长为目标的家长,变成了教辅的“消费者”。

教辅市场,真的无解吗?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教辅市场问题这么多,为什么没有有效的监管?事实上,国家早已出台了多项政策,试图规范教辅行业,比如禁止学校强制订购教辅、要求价格透明等。但在巨大的利益面前,这些规定往往形同虚设。甚至连“双减”政策,也没能让教辅市场降温。

解决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它既需要教育部门加强监管,也需要家长改变观念。教育的核心,从来不是刷题,而是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教辅书可以是学习的工具,但绝不能成为学习的负担。只有当家长和学校都意识到这一点,教辅市场的乱象才有可能真正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你还会为教辅书买单吗?当下一次你为孩子挑选教辅材料时,会不会多问一句,这本书真的有用吗?或者,这本书的存在,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别人的利益?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