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照片改变了一生,8岁就飞渡怒江的溜索女孩,16年后如何了?

正义的皮皮 2023-12-07 12:49:01

十六年前,一个身穿粉色衣服的小女孩,向后仰着身子,仅靠“飞索”横渡过江。

这种溜索方式稍有不慎就会葬身江水,小女孩却一脸的灿烂笑容,而就是这个笑容让拍摄的记者记住了这个地方——怒江畔的马吉乡。

在这里,人们必须依靠一座座悬挂在深渊之上的"天空之桥"——溜索才能穿越汹涌澎湃的怒江。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高难度方式,竟然是孩子们上学的必经之路,而她们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去上学,就是为了走出这里。

可是16年后,当初那个好不容易走出去的女孩,又强烈要求要回去,这是为何?这么多年过去,这个地方变成什么样子了?

极限挑战?不!是日常生活

小时候的余燕恰,每天都要溜索过江去上学。

在这片崎岖险恶的土地上,溜索成为了村民们的出行工具,尤其是对于居住在这里的傈僳族人民而言,这是一种必要的生存技能。

汹涌的怒江从马吉乡的3座吊桥、7对溜索间咆哮而过,它翻滚着、怒吼着,仿佛在向世人展示它的力量与威严。

娃娃们要是走桥上学,得绕10多公里的山路,相比之下,他们更乐意滑溜索。

可是这种方式也十分危险。

余燕恰记得,江边的河床上有一块特别大的石头,一到雨季,裸露在外的石头就整个被淹没了。

水深大概有二三十米,稍有不慎掉下去,就会被江水冲走,找都难找。

母亲的教育下,年纪最小的燕恰三四岁时便跟随妈妈学习溜索,即使身量还没有半个人高,也勇敢地踏上了求学之路。

当她八岁的时候,被拍到了一张照片,照片中的她穿戴整齐,父母特地为她准备的小一号的滑轮,她熟练地绑紧在钢索上,两腿用力蹬地,身体便挂在了细细震颤的钢索上,飘向了江心。

江水在怒吼,她却镇定自若,好像这跟走平地一样平常。

她的轻盈让她每次只能凭借惯性滑到一半,而那正是江心水流最湍急的地方。

然而,她却丝毫不惊慌,一边聆听身下激流的咆哮,一边用胳膊紧紧攀住钢索,一点一点向对岸挪动。

有人说,他们从小训练,肯定已经熟能生巧了,但是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小燕恰也曾经出现没绑好绳索就“一脚踏空”的情况。

可是就算是这么难,余燕恰的妈妈也要求她必须去上学,因为在他们那里,上学才是走出这里的唯一途径。

危险也得溜索——要上学才有出路

余燕恰的妈妈其实没什么文化,但是她却始终坚持让余燕恰上学,在她看来,什么都没有考出去大山重要。

在怒江傈僳族的土地上,余燕恰小小的身影总会出现在溜索上,她会熟练地攀上绳索,穿越山岭,去上学去追求妈妈说的大山之外的地方。

对她而言,这早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生活的方式,其实她从不曾想过,如果没有听妈妈的话会怎么样,自己会不会一辈子都被困在大山中。

其实在她同一个地方,跟她一样的孩子并不罕见,但是像她一样被妈妈催着去上学的却很少,随着她年级越来越高,曾经一起的同伴越来越少了,不是打工就是成家。

而随着余燕恰孤独的求学路在慢慢变化的,还有当地的改善。

建桥修路——看到了希望

当年余燕恰那张照片,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照片捕捉了她在跨越怒江的那一刻,她的身影如同一只飞翔的鸟儿般自由自在,眼中充满了坚韧的决心和积极向上的乐观。

照片背景则是汹涌着的江水,江水搅起水底的暗泥,颜色发黄,似乎就要触到她的脚尖。

自从流传开来,照片让人感动不已,并让余燕恰获得了"溜索女孩"的美誉。

人们纷纷为她的勇气和毅力感到敬佩,也为她能够有机会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高兴。

于是,全国各地的热心人士开始为这个村庄筹措资金,帮助村民们改善生活环境和基础设施,特别是修建更多的桥梁,以便更好地连接村庄和外界。

经过数年的努力,这些愿望终于变成了现实。

第一座爱心桥建成后,余燕恰第一次站在摇晃的吊桥上就心惊胆战,惶恐到要大人扶着才敢慢慢走过去。

走到桥中央,她不敢低头看,只听得呼呼的风声和底下怒江遥远的水声。

这座桥颠覆了她一直以来的认知,也真正点燃了她对未来世界的向往。

她第一次理解了为什么妈妈说一定要学习,一定要考出去,只有外面的世界,才有改变他们落后的可能。

艰难求学后却返乡?

余燕恰在2018年参加了高考,考了568分,这个成绩让她离开怒江,来到了昆明医科大学学习。

虽然她是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人,但她并没有因此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相反,她一直都觉得自己很幸运,有妈妈的支持,有当年那个摄影照片的帮助,还因此改变了村里的生活。

在她的家乡,已经不用在再住小小的房子,国家不仅给建了桥,还给布腊村的家家户户都盖了房子,她和姐姐终于有了自己的房间。

与此同时,村里也响应国家的号召,种植草果,也解决了很多经济问题。

而好不容易走出去的余燕恰也选择在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

有人不理解,但是余燕恰自己很清楚,当初如果不是那张照片,自己的家乡不会变化的这么快,既然家乡有了改善,她就必须回去让家乡越来越好。

在故乡的怀抱中,余燕恰回归的脚步轻快,而且她很快也惊喜地发现,不止自己一个人回到了家乡。

曾经与自己一同滑索的余春花,如今已穿上了护士的白袍,守护着生命的绿色通道。

而余丽芳紧随其后也考入了大学,并在学成之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这个熟悉的土地。

家乡,那片充满记忆与情感的土壤,始终是她们心灵的温暖港湾。

好不容易走出去为啥又回来?

如今的马吉乡再也没有人需要溜索过江了,当地人已经能够自食其力,孩子们也能好好上学,但是余燕恰他们为什么非要回去呢?

有人看到报道后甚至叹息,好不容易供出去的大学生,又回去了,早知道她们还要回去,何必大力培养他们?

但也有人觉得这想法不对,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如果没有先进的思想去支撑,那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起来呢?

不管怎么说,余燕恰的成功故事激励了许多人,特别是那些来自贫困地区的年轻人。

他们的梦想变得更加清晰明确,希望能够像余燕恰一样走出自己的山村,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不管是留在大山外,还是回归到大山,只要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就不枉费供养出一个大学生来。

你怎么看?

0 阅读:125
正义的皮皮

正义的皮皮

生命必须有裂缝,阳光才能照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