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资治通鉴》张辅的一生在史书上不满两页,但教训极其深刻

香薇看历史 2023-02-17 18:41:11

第86卷 孝惠皇帝下永兴二年(乙丑,公元三零五年)

原文:

张辅至秦州,杀天水太守封尚,欲以立威;又召陇西太守韩稚,稚子朴勒兵击辅。辅军败,死。凉州司马杨胤言于张轨曰:“韩稚擅杀刺史,明公杖钺一方,不可以不讨。”轨从之,遣中督护汜瑗帅众二万讨稚,稚诣轨降。未几,鲜卑若罗拔能寇凉州,轨遣司马宋配击之,斩拔能,俘十馀万口,威名大振。

翻译:

张辅到秦州,杀了天水太守封尚,想以此建立权威。又要召陇西太守韩稚,韩稚的儿子韩朴带兵攻打张辅,张辅的军队失败,张辅被杀死。凉州司马杨胤对张轨说:“韩稚擅自杀死刺史,您掌握一个地区的军事,不能不去征讨。”张轨听从了他的意见,派中军督护瑗率领二万人征讨韩稚,韩稚到张轨那里投降。没有多久,鲜卑人若罗拔能进犯凉州,张轨派司马宋配阻击鲜卑人,杀了若罗拔能,俘虏十多万人,声威大振。

点评:

一、张辅为何到任就要杀人?

首先,有可能是张辅性格的原因。

有种人就是怕自己不被重视,所以总要搞出一些事情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时不时的展示一下自己的威权,好像不如此,就觉得自己活着没有任何意义一样。

其次,可能张辅是有司马颙的授意。

前面游楷、韩稚等人合四郡兵攻击皇甫重,前后用时三年,没有攻下,这肯定有出工不出力的嫌疑,引起司马颙的强烈不满,但是鉴于司马颙有后顾之忧,所以忍耐至今。

现在皇甫重被杀,城池被攻下,终于到了可以敲打敲打他们的时候了,所以给张辅升官,并授意他整合整编四郡之地,这也是巩固后院之举。

二、张辅其人

翻看更多史料后,发现张辅确实是个性格强硬的人物。

他是汉代张衡的后代,对就是那个发明地动仪的张衡。

最初张辅做蓝田县令,赵浚是当地有名人物,背靠强弩将军庞宗,放任家中仆人横行。张辅不惯着他,逮着一个由头,依据律法杀了两个为首的恶奴,还没收了庞宗家二百多顷田地分给贫民。估计也是因为得罪了庞宗,被平调山阳任县令。

到山阳后,张辅依然无惧无畏,当时太尉陈准家中仆人,也是横行霸道,张辅很有经验,杀了作恶的家仆。这次反倒杀出来了名气,因祸成福,被升任尚书郎并封侯。可见人要是想出名,还真就得敢于任事,豁得出去才行。

后来张辅转任御史中丞。当时积弩将军孟观与明威将军郝彦两人关系不和,孟观找个军中的事务,以此为理由陷害郝彦,同党贾谧、潘岳、石崇等人拉帮结派相互吹捧、相互提携,义阳王司马威也参与其中,张辅一一追究,查明原因并弹劾他们。这在当时简直就是逆风而行,贾谧在贾南风的支持下,权势熏天,张辅敢拿他开刀,确实胆量非凡。

史书还记载,梁州刺史杨欣姐姐刚刚去世不满十天,车骑长史韩预就强行聘娶他姐姐的女儿为妻。当时张辅是中正,他直接贬了韩预的官,由此得到当时议论者的称颂和赞扬。

到司马伦和孙秀执政时期,司马威找个机会诬告张辅,孙秀被迷惑而轻信,准备按刑律惩治张辅。张辅给孙秀写信说:“我张辅只知道仰慕古人,当官办事,不知道明哲保身。现在司马威就算是能宽宏大量,不和我计较,然而我七十六岁高龄的母亲也时常为我担惊受怕,怕我总有一天会因积怨太多而遭来灾祸。愿明公留神审查我任官前后所做过的事情,看看我是不是一个忠于朝廷的愚臣。”孙秀虽一贯凶狠狡诈,经过调查后他了解到张辅确实忠贞正直,是被诬陷,所以也就没再追究。

但是估计迫于各方压力,张辅还是被外放作冯翊太守。公元303年,司马乂见司马顒割据关中地区,便以司马衷的名义密诏雍州刺史刘沈和秦州刺史皇甫重讨伐司马顒。但同时司马顒已拨大军给部将张方,联合司马颖进攻洛阳。公元304年,司马顒被刘沈击败,被逼退回长安,刘沈部队力战,逼近司马颙帐下,危难之际,张辅见刘沈兵无后继,于是领兵营救司马顒,大败刘沈。这对司马顒可谓是救命之恩,于是在公元305年,皇甫重溃败被杀后升张辅为秦州刺史。

纵观张辅一生,他从未因畏惧权势,而甘于平庸。在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和得过且过的为官氛围下,他可以说是一股清流,干出了自己的风格,干出了自己的霸气。什么人最霸气?那就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无欲无求,一心为公,一心主持正义的人最霸气!

张辅可以说是能员干吏,处事果断,现在又有司马颙的支持,在关中地区他还是能呼风唤雨,再展雄风的。可是俗话说的好:“新手怕高手、高手怕老手、老手怕失手。”这次到任就斩杀封尚,想以此立威。没想到没能吓退后来者,反倒是逼的后来者“狗急跳墙”,直接把他给杀了。

三、总结张辅的一生,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启发是什么?

他敢作敢为的风格确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一贯的硬气作风并不可取。我们中国人做事讲究刚中带柔,柔中带刚的阴阳之道。张辅升任秦州刺史,可谓是深入虎穴,他如能稍微缓和一点,采用靖以镇之,徐徐图之的办法,也许他既能完成任务,又能保住自己性命。这种方式在历史上有很多成功案例,我们简单列举一下:

第一个,东汉末。

曹操击败袁绍平定河北之后,袁绍的外甥高干在并州起兵反抗曹操,当时河东太守王邑被征回洛阳,河东人卫固、范先与高干偷偷联系,谋求分裂河东。曹操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感觉很棘手,于是让荀彧给他推荐一个干吏去接手河东,荀彧推荐了杜畿。此时河东地区可谓龙潭虎穴,我们看杜畿是怎么搞定河东的。

卫固等人听说杜畿被任命为河东太守,于是派数千人士兵守卫并隔绝陕津黄河渡口,杜畿根本无法渡过黄河。这个时候有人给杜畿说:“看来必须得请求大兵支援。”杜畿曰:“河东有三万户,并非所有人都想作乱。今派遣大军迫急了他们,不想反的人就没有出路了,他们只能跟着卫固一起对抗我们。卫固等人得势,必以死战。讨之不胜,四邻应之,天下之变未息也;讨之而胜,是残一郡之民也。且固等未显绝王命,外以请故君为名,必不害新君。吾单车直往,出其不意。固为人多计而无断,必伪受吾。吾得居郡一月,以计縻之,足矣。”于是他乔装打扮迂回到郖津这个地方渡过黄河。

范先决定先给杜畿一个下马威,于是抓了三十多个主簿斩杀在衙门口,杜畿举动自若,没有任何过激反应。于是,卫固说:“看样子杜畿有没什么本事,杀了他让咱们白白得一个恶名,况且城内都是我们的人,他也翻不起大浪。”杜畿给卫固、范先灌迷魂汤:“你们两人是河东的主心骨,我就坐享其成,大事你们办就行。但是我们已经是同舟共济了,有事还是得商量商量,让我知道。”所以就给卫固为和范先分配了一下权力,把军政大权都交给了他们。卫固等人很高兴,虽然面上也尊奉杜畿,但也不把他当回事。

卫固想大发兵,只有把军队集中起来,才能更好的抓住。杜畿知道他打的小算盘,于是给卫固说:“凡事想做大事,都不能违背大家意见。如今一旦大发兵,那些不愿意的将领必定聚众闹事,我们不如招募一些士兵,新兵比较听话。”卫固觉得对,从之。然后杜畿又说:“人情顾家,诸将将领,可分遣休息,急缓召之不难。”这话很得众心,卫固违背,诸将肯定不愿意,于是又从之。于是杜畿就慢慢的与那些不想作乱的人建立了联系,相约为援;想做乱的人分散,各还其家,势力分散。

后来随着形势的发展,杜畿知到诸县已经认可并归附自己,所以找个机会带领一些亲兵外出,找一城拒守,吏民多举城助畿者,比数十日,得四千余人,卫固等与高干共攻畿,不下,略诸县,无所得。这个时候曹操的援军也到了,高干、卫固等伏诛。

杜畿的做法就是温水煮青蛙,所谓事缓则圆,只要慢下来,事物总是会发生各种变化,我们在变化中寻求机遇,如此成功的几率很大。

第二个,南北朝西魏。

此时是南北朝时期,北方是东魏和西魏,南方是南梁。南梁的兴州刺史(兴州是今天陕西汉中略阳县)席固以兴州投降西魏,宇文泰以席固为丰州(丰州是今天内蒙古五原县)刺史。久之,固仍然使用南梁律法治理州境,不遵北方制度,宇文泰密谋找人代替席固,找到了令狐整,让他暂时去代理丰州刺史并想办法取代席固。令狐整到丰州后广布恩威,倾身抚接,数月之间,跟当地的各级官员关系都处的很融洽。于是正式任命令狐整为丰州刺史,以席固为湖州刺史。令狐整把丰州的行政中心迁到武当县,旬日之间,城府周备,迁者如归。席固去湖州的时候,他手下部属都愿意留下做令狐整的左右,令狐整不许,他们都哭着去了湖州。

令狐整的办法也是事缓则圆,开始不激化矛盾,慢慢的渗透并架空席固,稳定局面之后,再把席固调离。

总结以上两个案例,可见做事要有强硬的手腕,但是不能一味的强硬从而激化矛盾,而是要杂糅一些温和的办法,得人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人道,守人道才能得天道。天道自有规律,任谁也不能违背,只能顺势而为。

写到这里想起一个前辈曾经给我说过的一句话,不是很贴切,但很有借鉴意义。

他说:“恶人自有恶人制!”张辅当然不算恶人,他是制恶人的,但是最终他也被恶人制了。令人唏嘘不已。

好了,他的故事就到这里吧,我们继续往下解读。

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给张轨做了嫁衣。

凉州在今天甘肃武威地区。秦州在今天甘肃天水地区。司马颙、张辅和张轨的势力范围可见下图:

杨胤给张轨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韩稚擅杀刺史,明公杖钺一方,不可以不讨。”这里面包含的逻辑就是:“此时西晋中央政府对各地已经没有控制力,行政长官基本上是各自为政,看谁枪杆子硬。虽然张辅是司马颙的人,但是天水地区名义上是中央政府的一个行政区,韩稚作为一个地方长官竟然杀了自己的上级,而张轨作为凉州刺史,他和司马颙一样都有理由可以主持正义。”司马颙和张辅忙活半天,最后便宜了张轨。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反思这段历史,其根源还是张辅做事不知道随机应变,不知道适应环境和时代变化。他以前敢于抑制豪强,那是因为中央政府还有控制力。而当时已经是“谁枪杆子硬谁就说了算”的时代,他不能适应变化导致失败。

2 阅读:107

香薇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