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再忙也要看看

小橘子谈生活 2025-01-06 11:31:55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了明朝,并建造了一座皇城,其中最重要、最高规格的朝会大殿被命名为“奉天殿”。

朱元璋自称“奉天承运皇帝”,并在颁布诏书时,常在“诏曰、制曰”前加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几个字,以示自己登基是上天旨意,君权神授,加强中央集权。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之所以使用这一说法,一方面是为了昭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区别于蒙元时期的诏书首语“上天眷命”。朱元璋认为,“上天眷命”未能充分表达他作为人间皇帝对上天谦卑奉顺的意思,因此将其改为“奉天承运”,强调皇帝受命于天,一切言行举止都是奉天而行,并非独断专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用法并非朱元璋首创,而是他恢复了南宋时部分诏书的一种用法。南宋沈煥的《定川遗书》中收录的一道诏书,就使用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一开头语。不过,这种说法尚未得到广泛认可,仍需进一步考证。

字面意义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从字面意义上来看,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部分:

奉:递照、遵从的意思。

天:上天、天命的意思。

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实际是指君权神授,即皇帝的权力是上天赋予的。

皇帝:封建王朝的统治者。

诏:诏书、圣旨,即皇帝颁布的命令。

将这些部分组合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遵照上天的旨意,对所有人下达一些需要执行的命令。这句话体现了皇帝权力的不可违抗性,也表达了皇帝对上天的敬畏。

从深层含义来看,“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不仅是对皇帝权力的神圣化,更是对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一种强化。通过借用天命,皇帝能够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天下臣民,并以各种神圣的理由来统治天下。这种统治方式不仅加强了皇帝的权威,也稳定了封建王朝的统治秩序。

历史演变

在明朝和清朝的封建社会中,“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不仅出现在皇帝的诏书中,还出现在各种公告中,它成为了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重要象征之一,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帝王对神权的崇拜。可是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性。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这一说法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尽管如此,“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仍然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帝王统治理念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朝代诏书的开头语

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可是秦朝并没有形成固定的诏书开头语。

汉朝

“诏曰”这两个字最早用于汉代的帝王文书中,并一直被历代帝王沿用下来。汉朝的诏书开头语通常较为简洁明了,直接表达皇帝的意图和命令。

唐朝

唐朝的诏令开头语多为“门下”两字,因为圣旨一般由当时的门下省审核颁发。此外,唐朝的诏令还常用“朕绍膺骏命”“朕膺昊天之春命”等词作开头语,以彰显皇帝的正统性。

宋朝

宋朝的诏书开头语较为多样,既有继承前朝的“门下”等词语,也有使用“朕闻”等词语来表达皇帝的决策。

元朝

元朝的诏书开头语通常为“上天眷命皇帝”,意思是有上天眷佑皇帝,所以如此。这与明朝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有着明显的区别。

明清时期

明清集大成定型,朱元璋开国,定宫殿 “奉天殿”,攥 “奉天承运” 于诏书开篇,强化 “君权天授”,清承明制,满汉双语诏书沿用,且宫廷宣读仪式森严,太监拖长尾音、群臣叩拜山呼,配合巍峨朝堂、肃穆仪仗,将皇权神圣借这八字在听觉、视觉、仪式感上推极致,成封建帝制权力宣告经典范式,贯穿王朝兴衰。

结语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话,它不仅体现了皇帝权力的不可违抗性,也反映了封建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特征。虽然这一说法在近代中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仍然在中国历史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为后世拆解传统政治、理解民族文化基因,留存一把珍贵且独特的 “钥匙”。

大家如果还有别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进行留言和讨论,同时也欢迎收藏和转发。(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0 阅读:1
小橘子谈生活

小橘子谈生活

欢迎关注!欢迎点赞小橘子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