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队打过炮的都知道,除了迫击炮之外,不论哪种炮都有直射功能。当目标距离自己很近的时候,最简单的瞄准方法就是看炮筒子,这是最原始的瞄准方式。在看炮管口之前,首先要挖一个坑,把火炮的两个驻锄给放到坑里,然后塞一个炮弹进去,拉环射击。第一发炮弹人都要离远一些,因为首发炸膛的概率比较大。印度之前军演时,新式火炮第一发就炸死了两名军官和两名专家。
炮弹塞进去不是把炮管堵住了吗?还怎么调炮呢?看不见啊!是先调好,定住之后再塞炮弹,当然也可以用火炮的瞄准镜来进行观察,直瞄也可以的,打完一炮过后,还要重新校准,打一下瞄一下,这是最简单的瞄准方式。
能够直瞄就说明敌军已经在我方的视线之内了,这时我方也是危险的,他们也能看到我们的炮兵阵地。我们有炮,他们难道没有?说不定掏出来口径比我们的还大!所以,在现代战场上,除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外,很难再遇到直瞄的情况,大多都是间接瞄准,一炮十几公里二十几公里,打出来的弹道是一个抛物线,有的弹道弯曲程度大,主要目的是用来打击敌人反斜面的工事。
这时该如何瞄准呢?
首先,炮兵要知晓要打击目标的具体信息,包括目标的性质、位置、坐标、高程等。这些信息通常由侦察兵通过无人机、雷达、卫星图像等手段获取,并传递给炮兵指挥所。目标性质决定了这一发用什么炮弹,打碉堡用穿甲弹,打步兵用高爆杀伤弹。
获取了目标信息后,还需要了解我们这门炮自己的准确位置,有了这两个就可以调炮了。但是想要打的精准还不够,还需要知道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气象因素会影响炮弹的飞行轨迹,因此炮兵需要实时获取并考虑这些因素。
当这些信息都搜集到了过后,炮兵要拿出算盘计算,实际上是拿出一个射表,用尺子在上面找对应的密位参数,确定火炮的射击开始方向、表尺和高低分划等射击诸元。
算出来以后,炮手就开始摇了,高低机方向机,摇好以后和直瞄一样,定下来,装炮弹后就可以拉环了。
可以看出,火炮发射是一个非常复杂精细的过程,没有外人看起来那么简单。外弹道学是一门学科,是它催生出了经典力学的发展,牛顿他老人家为啥要研究牛顿力学?有一个非常实际的军事需要,欧洲战争时期各国都想让自己的炮弹打得更加精准。
不同环境下有不同的射表,上了青藏高原空气比较稀薄,如果这时还使用低海拔地区的射表,那么炮弹往往会飞过了头,因为空气阻力小了,所以我国给不同口径的火炮都额外制定了高原射表。
看到这里是否觉得开炮过程太过复杂了,这炮兵不当也罢!其实不会瞄准,也可以去扛炮弹嘛!
实际上,我国自从全面换装车载加榴炮以后,开炮过程就相当简单了,射击诸元的解算全部由计算机来完成,而且火炮的俯仰角和方向角也是电控的,全部是自动化,士兵只需要负责简单的点击显示屏幕就可以。装炮弹还是半自动的,不像以前要把炮弹推到炮膛里去,可以节省很多体力。整个射击过程用时非常短,打完之后就可以跑,防止被敌人的炮兵雷达给锁定。
喜欢军事的朋友都知道,现代的火炮射程变远了很多,二战时期150口径以上的火炮射程最远不会超过25公里,当下我国的的155炮最远能打30多公里,加上火箭增程炮弹,可以打50~70公里以外的目标。
为什么会这么厉害?除了炮管材料更加好以外,与瞄准方式也是分不开的,信息化时代炮兵能掌握影响弹道的因素增多了。其实很多二战时期的火炮炮弹飞的距离绝对比最大射程要远,只不过已经没有意义了,弹着点误差范围太大,就和手枪一样弹头可以飞1000多米,有效射程只有50米。在雷达和计算机辅助下,炮弹精确度更高,原来飞得远的那部分距离也有了意义。
最后要介绍一下制导炮弹,有了它炮兵就更加轻松了。制导炮弹在尾部或者引信部位有机舵,内部还有陀螺仪,可以在炮弹飞出炮管后控制飞行姿态。这种制导炮弹的价格很昂贵,差不多1~2万美元一发,即便如此各国炮兵还是喜欢用,对比导弹而言,它的成本就很低了。有了制导炮弹以后,士兵也不是可以盲射了,还是要进行瞄准的,毕竟制导炮弹的调控范围是有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