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karryあ
编辑|karryあ
在第七届虹桥国际论坛上,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祖莱格抛出了一个颇具争议性的问题:为何中国不反制关税更高的美国,而对欧盟反应强烈?这个问题背后,折射出欧方对中国战略定位的深层误解。
当前中欧关系正处于微妙时期,从贸易数据看,2021年双边贸易增长19.1%,2022年增长23.1% ,却在2023年出现下滑。这一转折印证了地缘政治正在侵蚀经贸合作的基础。值得深思的是,欧盟这种跟随美国对华施压的做法,是否真的符合自身利益?
当祖莱格站在虹桥论坛的讲台上质疑中国的反制选择时,他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本身就暴露了欧方的战略迷思。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关于关税水平的技术性问题,但深层次来看,这反映了欧盟在对华政策上的路径依赖与战略困惑。
欧盟对华加征关税的举措,本质上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战略误判 。当德国总理朔尔茨公开批评这一做法,德国汽车工业协会高喊"这将损害整个行业"时,欧盟决策层依然我行我素,这种固执已然超出了经济理性的范畴。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祖莱格的解释是"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但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当芬兰总统斯图布明确指出这只会加剧贸易争端时,当荷兰企业高管警告这将损害双方利益时,欧盟为何还要坚持这条明显有悖经济逻辑的道路?
让我们回到事情的源头。2023年10月,欧盟启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 ,这一时间点的选择耐人寻味。
恰逢中欧班列开行1.7万列 的历史高位,欧方却选择在此时设置贸易壁垒。更值得注意的是,11月4日,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在进博会期间透露中欧已开始第二阶段磋商,这表明双方都在寻求危机的出路。
但与此同时,欧盟候任贸易事务专员塞夫科维奇却放出强硬信号,称中国是"最具挑战性的贸易伙伴"。这种表态与实际谈判进程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欧盟内部的政策分歧。
面对欧盟的加征关税举措,各方反应可谓泾渭分明。德国作为欧盟经济火车头,其反对声音最为强烈。大众集团利润跌至三年最低点的警讯,已经说明问题的严重性。西班牙、比利时等国的政要与专家也纷纷表达了忧虑,这种广泛的反对声音印证了该政策的争议性。
归根结底,欧盟的这一举措反映了其战略自主性的缺失。在中美战略博弈加剧的背景下,欧盟没能找准自己的定位 。祖莱格将中国对俄罗斯的立场与贸易问题挂钩的说法,暴露了欧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的倾向。
这种做法的危险在于,它可能导致欧洲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失去先机。当中国提出赴欧建厂、帮助解决欧洲车企转型困难和绿色转型问题时,欧方的犹疑不决恰恰体现了其战略视野的局限。
未来走向预判展望未来,中欧关系存在两种可能的发展方向:
乐观情形:随着"后拜登时代"来临,欧盟可能重新审视其对华政策,在经贸领域寻求更多合作空间。中欧第二阶段磋商的推进,为双方关系改善提供了机会窗口。
悲观情形:如果欧盟继续追随美国的对华遏制政策,那么双方关系可能进一步恶化,导致经贸合作机会的流失。这种情况下,欧洲经济复苏之路将更加坎坷。
网友热议这一事件在网络上引发热烈讨论:
"欧盟这是在给美国当枪使,结果伤了自己的脚。"
"德国车企都看不下去了,欧盟还在硬撑,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中欧合作潜力巨大,何必被地缘政治绑架?"
"欧洲现在最需要的是战略自主,而不是盲目跟随。"
结语祖莱格的问题,本质上反映了欧盟对华政策的深层困境。当前的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任何基于零和思维的政策选择都将付出代价 。欧盟需要认清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化时代,建立贸易壁垒终将损害自身利益。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在全球经济格局加速重构的背景下,欧盟是否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的束缚,做出符合自身利益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