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这生机勃勃的二月末,我们迎来了农历二月二十九,一句老话“二月怕廿九”也悄然在耳边响起。这短短五个字,引得大家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这二月廿九,到底怕啥?咱们不妨从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找找答案。

晦日
二月二十九这天,可不只是个普通日子,它是农历二月的最后一天,在传统习俗里被称为“晦日”。晦日,是古老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指的是夏历(也就是咱们说的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大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日皆是。
除了晦日,还有朔日和望日。朔日,是农历初一,此时月亮在地球和太阳中间,咱们在地球上看不到月亮;望日,是农历十五,地球在月亮和太阳中间,咱们看到的月亮又大又圆。而晦日,就像是一个月的谢幕,带着一种别样的仪式感。在古代,晦日有着诸多习俗,人们会进行祭祀、祈福等活动,祈求新一个月平安顺遂。
执日

今天这二月二十九,还是十二建除中的执日。十二建除是中国古代择吉术里的一种,包含建日、除日、满日、平日、定日、执日、破日、危日、成日、收日、开日、闭日这十二个日子。
按照传统说法,执日是与本月支顺行第六支相当的日子。今年二月二十九属于“卯月申日”,所以就成了十二建除中的执日。在古人观念里,每个日子都有独特的气场和能量,执日也不例外,有着一些特定的讲究和说法。
“二月怕廿九”:农谚里的担忧
怕天晴
“二月二十九晴,春旱冻害扰田酊”,这句农谚直白地告诉我们,如果二月二十九这天是晴天,那可不是啥好事。现在正值春分时节第二候“雷乃发声”,本应是下雨打雷的天气。要是晴天,就预示着今年春天可能会有旱情,还会有倒春寒。干旱会让庄稼缺水,倒春寒则会让庄稼受冻,这庄稼收成可就悬了。
与之相反,“二月二十九雨淋,秋收仓满谷丰登”,要是这天下了雨,那可就预示着今年秋天会有个好收成。还有“二月廿九日高照,小塘见底田苗焦”,形象地描绘出晴天时池塘干涸、田里苗子发焦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这一天适宜下雨不适宜晴天。而“二月廿九云遮阳,倒寒难侵苗稳当”则说明,如果这天是阴天,即便有倒春寒,庄稼也能相对稳当地生长。

怕刮风
春天刮风很常见,但老祖宗认为春天适宜刮南风,不适宜刮北风。春天刮南风,南方的暖湿气流北上频繁,会带来降雨,天气温暖湿润,有利于庄稼生长。要是刮北风,那可是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来了,会带来“倒春寒”。
“二月晦有风,其年大水”,二月晦日就是二月最后一天,也就是今天,要是起了大风,预示着夏天可能会有大水。《黄帝占》里记载“正月晦,二月朔,有风,稻恶,籴贵;二月晦,三月朔,有风,其年大水,麦恶”,说明二月晦日刮风对庄稼收成有不利影响。《开元占经》也说“二月晦日风,多疾病”,强调了二月晦日刮风的危害。“二月二十九,风刮百草头,春寒到春末”则预示着,如果这天刮大风,春天倒春寒会频繁出现,一直持续到春天末尾。

结尾
这些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他们长期观察和实践的总结,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不过,在现代社会,我们有了更科学的气象预报技术。
我们可以把农谚和现代气象知识结合起来,在尊重传统的同时,用科学的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