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深夜,一则声明将小米SU7车祸推向更复杂的舆论场。宁德时代突然甩出重磅回应:“经核查,事故车辆电池与我方无关!”此前网传“宁王电池致燃”的猜测被直接打脸,但真相背后,一场围绕供应链、安全责任与资本博弈的暗战已然升级。
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上演惊魂一幕:一辆小米SU7标准版在开启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时,突然撞向隔离带水泥桩。监控显示,车辆碰撞前系统已将车速从116km/h降至97km/h,但撞击后瞬间爆燃,车内3人全部遇难。
致命疑点直击:⚠️ 车门锁死之谜:家属质疑“智能系统是否在撞击后锁死车门”,但工程专家指出,高速碰撞可能导致线路断裂,物理破窗成唯一逃生可能;⚠️ 智驾系统背锅?:事故发生在驾驶员接管前3秒,NOA是否误判风险?数据记录缺失成调查关键。
面对舆论风暴,宁德时代凌晨发布声明,明确事故车辆未使用其电池。据小米官方文件披露,SU7标准版采用“比亚迪弗迪+宁德时代”双供应商策略,电芯随机装配,用户无法指定品牌。而高配版Pro/Max则全系锁定宁德时代电池。
行业猛料曝光:🔋 比亚迪刀片电池背锅?:若涉事车用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理论上热失控风险低于三元锂,但极端碰撞下仍可能起火;🔋 供应链暗藏雷区:双供应商模式虽能压低成本,但质量追溯与责任划分或成车企“灰色地带”。
事故发酵后,小米集团虽表态“全力配合调查”,却遭家属实名控诉:“专项组至今未主动联系,只回公式化短信!”舆情发酵当日,小米股价应声暴跌,两日市值蒸发超1200亿港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大跌幅纪录。
新能源车安全困局:技术狂奔,谁来系好“安全带”?这场惨烈事故撕开了行业两大痛点:1️⃣ 智能驾驶信任危机:系统决策透明度不足,数据黑箱成争议焦点;2️⃣ 电池安全标准滞后:碰撞防护、阻燃设计是否跟上技术迭代速度?
业内专家痛批:“车企不能一边造火箭,一边用纸糊安全带!”截至发稿,事故调查组尚未公布最终报告,但这场风波注定为新能源车安全标准敲响警钟。
(本文综合多方信源,事件进展持续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