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通宝,聊点不一样的

玩钱币的小唐 2024-04-28 12:08:36

中外通宝一两银币,正面内圈横书右左读“关平”、直书“银一两”,外圈有直读“中外通宝”四字;背面内圈为太极八卦阴阳图,外圈是首尾相接的两条龙纹。图中有一边是凸起网状纹,且纹路清晰,如刀刻所成,铸造工艺神乎其技,外圈双龙,首尾相连,且龙身纹路精美,看上去仿佛是一幅画,极其瑰丽,美得动人心魄!

中外通宝又名中外通宝关平银壹两,币面分大小两种银元,大的重37.7克,小的重26.96克。

有关中外通宝银币的铸造情况,钱币学界目前存在着三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中外通宝银币系咸丰四年(1854)上海江海关成立,当局委托外国先进造币厂铸造(认为是俄罗斯造币厂负责);

另一种说法认为,中外通宝银币是由英国造币厂在1867年左右代制模具,英国或香港或日本铸造,这也是现在的普遍认可论点;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外通宝银币是朝鲜高丽高宗21年(1884)典圆局所铸,但不知所据。

中外通宝的身世一直是中国机制币历史一大谜团,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外通宝的最珍稀程度和高昂价值。尽管各大知名中国机制币图谱均有中外通宝的记载,但是在近数十年里,中外通宝公开仅出现了几次,并且已知公开的仅见民间四枚:分别为耿爱德(E.Kann)、刘改造旧藏;古德曼(Irving Goodman)旧藏;张秀青旧藏;1995年香港TAISEI拍卖第253号。

官藏三枚,分别为:上海博物馆藏(施嘉斡先生捐赠);上海造币厂博物馆藏(包克先生捐赠);英国皇家造币博物馆藏。公开仅见七枚,可见其珍稀之程度。

然而,在早期,中外通宝一度被误认是臆造品,直到国外有关中外通宝的原始文献披露后才得已更正。国内则是马传德及徐渊两位先生于《中国钱币》1997年第4期发表后方广为所知。

上海博物馆馆藏中外通宝一两

中外通宝系列有壹两、五钱、二钱、一钱、五分共计五个面值,合计五枚一套,最早曾在北京出现一套,后被藏家获得壹两1枚、五钱数枚,日本银行亦藏有一钱1枚。

这套银币是驻北京公使馆汉务参赞威妥玛(T. F. Wade) 建议并手绘草图设计而成,除用龙形图案外全部是中文,分别是“中华通宝 壹两”及“同治年铸”,此草图曾经在马定祥先生早年收藏英文小册内有提及。

威妥玛并提出采用上海平法徒然划地自限,应采用海关平为宜。此建议除送交港府,副本也送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协助推动。币模由英国皇家造币厂在1867年底至1868年初之间制成再送香港,但因香港造币厂已决定关闭而不了了之。

大阪造币局成立后在1870年3月起雇用香港造币厂前厂长干打任造币首长,1871年4月4日正式开铸,干打在1875年1月底离职。这也解释了为何日本银行藏品有中外通宝一钱的最可能原因,干打过世后其家人将模具与全套样币在1888年交英国皇家造币厂博物馆收藏,在1906年出版之《皇家造币厂博物馆目录》359页上也有记载,惟由于以往信息不发达,钱币界几乎无人知悉。

《皇家造币厂博物馆目录》记载的中外通宝信息

从这份由孙浩先生整理得来的资料可以看到,中外通宝币模应为英国皇家币厂模具,结合中国近代机制币历史,很多英国制模的样币都是是英国喜敦造币厂或者伯明翰造币厂制作,因此中外通宝模具取自于英国也合乎情理。

英国皇家造币厂

模具来源知道了,那么中外通宝是谁铸造的呢?根据资料,英国皇家造币厂铸造可能性很大,因为一般都是币、模同发,但是实际上中外通宝可能存在英国铸造、香港铸造、大阪铸造这三种可能,因为根据资料,三个造币厂都拥有过中外通宝的币模,都有铸造的条件,所以无法判断其具体铸造地,并且三个地区多个均铸的可能性也不小,因此这三个情况都有可能。

日本大阪造币厂博物馆

而在近百年前英国出版的《皇家造币厂藏品目录》已有刊载中外通宝的接单情况,并且注明模具在该厂刻成的事实,因此中外通宝官铸的性质已经基本成定论,毋庸置疑。

英国皇家博物馆藏中外通宝设计图及模具

在中国,收藏家极其喜欢这枚银元,因为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在民间传说,“中外通宝壹两银币”背面的龙,能增加一个人的气运,使其时刻在龙气的保护下,趋吉避凶。所以这枚银元一直深受收藏家的喜爱,也是中国机制币大名誉品,是中国近代机制币发展历史的一道重要缩影,值得我们研究和珍惜。

0 阅读:13

玩钱币的小唐

简介:为大家介绍中国钱币收藏历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