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车厂工作人员觉得眼前这老太太甚为眼熟,突然,他心里激动了一小下,赶忙跑去告诉了厂长。
厂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赶来,握着两位老人的手而言语激动:“您二老要什么车尽管说,我这儿免费送!”
在厂长的身旁,围满了窃窃私语着的兴奋的工作人员,他们不停打量着那个富态尽显的老太太,纷纷说其相貌酷似毛主席......
厂长他们猜测的没错,这个老太太就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儒雅老夫妇购车,厂长激动地要免费送
这件事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前往这家知名汽车厂买车的两人正是李讷和丈夫。不过一开始工作人员并未认出他们,只当他们是两位精神抖擞的普通老人。
“我们想买一辆代步汽车,岁数大喽,三轮车也踩不动了,有了汽车就方便开去医院看病了。”二老将买车意图说了出来,工作人员边向他们推荐汽车边瞥眼瞧着:两位老人虽然上了岁数,但气质儒雅温和,甚为吸引人呢......等等!
尔后,便有了开篇那一幕。
面对火急火燎奔来的厂长和四周热情欢呼的工作人员,李讷和丈夫王景清反过来被吓了一跳。待回过神后想到方才厂长说“送汽车”给他们,遂连连摆手婉拒:“哪有车厂免费送车的?咱们无功不受禄,是万万不可接受的。”
“您是毛主席女儿吧!”厂长激动地说,“我小的时候读了不少毛主席的书籍,可惜没能亲眼见一见主席本人,没想到现在竟然见到了主席女儿,当真是圆满了!”
周围群众也向李讷和丈夫投来“待确认”的目光,见瞒不住身份了,李讷只得承认自己的身份。这下大伙都是又惊又乐,纷纷感叹自己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主席小女儿亦是万分荣幸!尤其是爱戴毛主席多年的厂长,为表达自己满满的诚意,又拍着胸脯让二老随便挑汽车。
“这可使不得,我们不能要。”李讷再次拒绝,然后给王景清使了个颜色,后者接话道:“对对对,我们买了代步车之后就得赶紧走了,不然外面停放着的三轮车就要给警察拖去了!”
这话一出,厂长和大家都震惊了,毛主席的女儿太朴素了吧,竟然骑的还是三轮车......当下场景一下子让在场不少人回忆起毛主席来,有个工作人员红着眼眶道:“我们一家都非常敬仰主席呢,无论搬家多少次,总会在家里贴满主席的相片。”
“家父到现在都会提到新中国成立那年,主席在台上的那句‘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慷慨激昂让人久久振奋!”
......
大伙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对毛主席的崇拜之情,声声入了李讷之耳,她不由自主地望向蔚蓝的天空,那朵朵洁白的云竟幻化成了最爱的父亲的模样,让她顷刻间回到美好的童年时期
在主席教导下,小李讷日常极为低调
1940年8月3日的延安,毛主席迎来了他最后一个孩子。这个女孩儿一落地,高兴的毛主席便匆匆赶来看襁褓中的她,抱着小小的柔软的女儿,主席万般怜爱地说:“女娃娃真好啊,真好!”
女娃娃唤名为“讷”,是主席由《论语》中那一句“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所得到的灵感,这个名字寄托了一位父亲对孩子的殷殷期盼,希望女儿可如同一位君子般,出言谨慎而行动敏捷。
事实上,以后的李讷也没有辜负父亲毛主席的期盼,后者的做人处事准则深深影响到了她,使之成为有品格具奉献精神的人民好儿女!
话说回来,毛主席对这个时刻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小女儿倾注了不少心血,因为前半生的自己和妻儿们为了革命事业无私奉献着,常分散奔波于各地,加上彼时他的儿女毛岸英、李敏等都身处苏联,唯小李讷在身侧便愈发将精力投在了她这里。
为此小李讷的童年时光当属无忧无虑,而对毛主席来说,李讷亦给了自己能充分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机会。
学习上,主席会把幼小的李讷抱在怀里,大手拉着小手亲自教她读书认字;平时生活中,父女俩也是亦师亦友,李讷会开玩笑喊毛主席为“小爸爸”而毛主席则爱叫她“大娃娃”,关系可见亲密融洽!
但毛主席并非无节制地宠爱李讷,他对她可谓既疼爱又严格,尤其是教育方面,毛主席极尽所能地想要她成为一个低调的普通人而不是使用特权的“高等人士”。
而在实际生活中,小李讷也感受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
新中国成立之前,毛主席不让人给女儿开小灶而是坚持让其和大家一道吃大锅饭,当时吃的是陕北老百姓常食用的煮黑豆。
虽然这令李讷的保育员很心疼孩子吃没营养的东西,但看着不抱怨的小李讷乖乖吃着黑豆时又感动且理解了——不搞特殊化的主席真是百姓的福气啊!
此外,因为小李讷自小体弱多病而常要去看急诊,这个时候,毛主席会特别嘱咐警卫员不要说出女儿的真实名字,不然就会受到特殊待遇,所以只能照常排队。
可当警卫员看看排着的冗长的队伍,瞧瞧怀里不停哭泣的李讷,可以说心疼怀了。然而他还是遵照毛主席的告诫“没有特殊化处理”,甚至因此差点错过了病号床......
待李讷长大了一些需要上学寄宿了,毛主席认真地对她说:“娃儿,去了学校不要告诉别人你的父亲是毛泽东。”
“我为什么不能说爸爸的名字呢?”
“假如你说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大家都会让着你对你特殊关照的,爸爸只希望你能做个普通人。”
还没有完全长大的李讷似懂非懂点了点头,她向来是个乖巧听话的女孩子,故而在父亲身份一栏上填写的是家庭医生王鹤滨的名字。当然,委屈的情绪不是没有,李讷有时候想明明我的父亲是毛泽东,为什么不能承认呢?这样我就不是爸爸的女儿了......
一个小小的孩童自然会有如此不解的心思,而以后的李讷也终究明白了。父亲告诫她不要顶着光环的做法,教她为人谨慎的道理,均是万般适用的人生哲理啊!
上学下乡均不搞特殊化,主席对她影响深远
建国以后,毛主席一家搬到了中南海,此时的李讷在育英中学读书。
在学校里,李讷还是受着普通学生的待遇,同大家一起在食堂吃饭而未开小灶搞特殊。逐渐长大的李讷更加懂事贴心了,明白父亲此举也是在疼爱和保护自己,她总将父亲当做榜样而不断奋发前行着。
因为刻苦努力,李讷的学习成绩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若问起她将来想当什么?
她一定会毫不犹豫地说是“老师”——那也是父亲曾经最大的心愿,所以她想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也弥补了父亲的遗憾。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讷如愿考上了心仪的北大历史系。
就读的北京大学距离李讷的家足有几十公里,卫士长李银桥可谓一直替小姑娘担惊受怕着,认为她一个女孩子总走这么长的路不安全,遂偷偷地负责起李讷上下学的接送来,还会在送上学的路上给李讷一些饼干和奶粉,希望小姑娘能多多补充营养。
这种“过度的关心”还是被毛主席发现了,他很生气,责怪李银桥为何要搞特殊,声称别人的孩子都能自己回家,为何自己的孩子娇气得需要人上下学接送?李讷也开始不好意思起来,从此以后坚持自己骑车往返家与学校,不愿麻烦任何人接送。
不仅是对女儿自身,毛主席平时也严苛要求自己“与民一致不搞特殊”,我国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毛主席起领头作用不吃最爱的鸡蛋和红烧肉,每天吃的都是些清淡的粥与小菜,这也令李讷养成了节俭朴素的生活习惯。
因为自小身子骨弱,上大学的李讷还是生病了且为此休学了一年,闲暇下来的她少了学习的忙碌却多了精神上的苦闷,无法疏导自身情绪时便写信告诉父亲。
“越是生病了就越容易产生悲观情绪,一定要锻炼坚决的意志。”毛主席信中鼓励着女儿,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她建议,也正是有了父亲不断的疏导才使李讷逐渐走出病痛的阴霾,变得从容自信。
毕业后的李讷进入了《解放军报社》工作,此后在毛主席的提议下,她没有安于享受舒适的生活而是要求下放至江西干校劳动,而在那里的生活体验更是极大地触发了李讷心中那根感想之弦——原来,劳动人民如此艰辛和不易,我终于完全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
毛主席教导其要融入群体之中,感悟颇深的李讷也完全是以身作则,积极地干起挑粪种地的粗活,吃饭也同大伙一样,有时候一个馒头便能搞定。
朴素的生活里还带着一丝丝“甜意”,是的,李讷在这里邂逅了自己第一份感情,对方是管理处的服务员,互生好感的两人很快到了想要结婚的地步。
在别人尚且质疑他们之间的差距时,毛主席却送上满满的祝福,沉浸在幸福爱河中的李讷未曾想过,其实她和丈夫确实存有很大的思想上的差距!思考再三,最后李讷还是放弃了这段婚姻,而离婚后的李讷独自带着儿子在小胡同里生活。
婉拒群众各类好意的她,时时在“绽放”优秀品格
李讷与儿子那段时间的单亲生活过得虽然艰辛却也很是温馨,毛主席同样支持她的任何决定甚至会在李讷困苦时及时进行相帮,父女两人的感情一直很深厚。
然终天不遂人愿,那个沉痛的1976年还是到来了,李讷永远失去了父亲毛泽东......她看着年少不更事的幼小的儿子,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日常对自己的疼爱瞬间,李讷的泪水便会止不住地流。
“你要锻炼自己坚定的意志......”猛然,想起父亲说过的鼓励自己的话,她擦掉眼泪决定振作起来,事实也的确如此,父亲想看到的一定是那个坚强勇敢、低调无畏的女儿吧!眼前的艰难终将过去......
后来,李讷经人介绍认识了毛主席曾经的警卫员王景清,双方发现彼此的三观志趣完全相同且都爱艰苦朴素的作风,遂步入爱河并喜结连理。婚后的两人还携手去了父亲的家乡,以此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晚年心宽体胖的李讷长得愈发像毛主席了,这才在买车的过程中被人察觉出......
“您二老就别再推辞啦!”厂长的话一下子拉回李讷至现实世界,她有些恍惚,仿佛刚才做了一场逼真的过往之梦。李讷又想了下,思索出一个婉拒的办法。
“您这儿有没有适合老年人的车?”
这一问可问住了车厂的所有人,当时还没有开发出老年代步车,厂长就不好意思地说没有,当然这也是在李讷预料之中的。她回了句没事,以后我们再来看看吧!遂拉着王景清骑着三轮离开了。
不过车厂厂长似乎还未放弃,回到家的李讷他们接到了他打来的电话,厂长焦急而真挚地承诺一定会有他们希望拥有的那种车的,他们下次可以来,到时候还是直接送。
“谢谢您,我们只是要一辆普通的代步车,不要您送的。”李讷的态度也很坚决,再次婉拒了厂长的好意。
事实上,李讷对于百姓群众的这些热情相帮“见多了”,但她依然秉持着毛主席教导的正确行为准则——“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拿群众一分一线”,温和友好又坚定地拒绝了这些。
比如,她和丈夫曾受到沂蒙山农民的来信,信封里装的竟然是一叠3000元的人民币!李讷很生气,不仅要求丈夫把钱退回去还措辞严厉地写信给该农民:“你们的钱都是血汗钱,不是大风刮来的,唯有你们过得好才是对我父亲最好的回报!”
当然,除了钱之外,全国各地的群众还会给李讷寄送一些实用礼物,有些寄来的钱或物品甚至未署名而找不到回寄的途径,李讷就把这些钱财或东西统统捐给了公益事业......
李讷一生都在用实际行动证明着父亲毛泽东给予其的优秀的人格品质,而她这种值得人称颂的道德品质也会一直在后代身上传承下去。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用户10xxx41
伟人之后,好榜样!
人生短短急个球
这才是第一家风。不接受反驳。
用户10xxx61
不愧是伟人后代,值得我们学习于敬重。[点赞]
张献忠
榜样
遗失的禅
永远敬仰的伟人!新中国的国父!
住在宇宙边缘
李云鹤的李?
夜叉王黑木凯
伟人的家风。
秋色
[点赞][点赞][点赞]
林之大
又扯远了
APOS逍遥推手V9盟主135331
国家之福
东大大
论像父亲还是李敏更像
illidan
致敬毛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