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这座位于山西省北部的城市,古称“马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历史上,朔州自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开边以来,一直是桑干河上游盆地的重要军事重镇,与大同、应县、蔚县、宣化(张家口)等地共同构成了晋、燕两地北部与塞北草原相接处的要冲型据点,是汉长城与明长城以内的重要防线。
朔州(古称马邑)
朔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这里被称为“马邑”。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朝时期,大将蒙恬为抗击匈奴即在此屯兵养马筑城,马邑之名由此而来。北齐天保八年(557年),高洋于马邑故城重修城池,并更名“朔州”,朔州之名自此始。朔州作为一个地级市始于1989年,1993年形成如今的规模,下辖朔城区、平鲁区、应县、山阴县、右玉县、怀仁市等地。
“朔”字本身有“北方”之义,因此“朔州”、“朔县”、“朔城”从含义上讲便是“北方之地”的含义。朔州老城位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是山西省现存的较早且保存较为完整的古城之一。古城垣的建筑年代创建于北齐天保八年(557年),是在秦汉马邑城旧址上扩建而成的,边长1800米,周长6800米。
朔城区(古称马邑、招远县、鄯阳县等)
朔城区是朔州市政府所在地,它作为一个区县级城区,在历史上先后经历过马邑县(秦汉魏晋)、招远县(北齐北周)、鄯阳县(隋唐辽金元)、马邑县(明清)、朔县(1912-1989)等五个曾用名。
马邑作为朔城区的古称,历史悠久,是朔州地区的重要城邑。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朔州治所迁于马邑,并在秦汉故城废址上重新筑城,朔州之名自此始。隋唐时期,这里称为鄯阳县,是朔州治下的一个重要县份。明清时期,这里再次被称为马邑县,直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废府州存县,马邑县属雁门道。1989年朔州正式从雁北地区单另划出成为地级市,由于地级市层级已经被叫做朔州了,区县级的朔县也便改名为朔城区。
平鲁区(古称平虏卫)
平鲁区位于朔州市的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毗邻。历史上,这里曾是明代的军事卫所——平虏卫的所在地。清朝建立以后,满清统治者总觉得“虏”是指自己,“平虏”之名显得很不合时宜。因此,在1725年,清朝雍正皇帝在长城沿线推行“撤卫改县”,把清王朝不再需要的军事卫所改制为县级政区,这才把平虏卫改制改名为平鲁县,用同音不同义的“鲁”字取代了“虏”字。
平鲁区作为历史上的军事重镇,一直是汉长城与明长城以内的重要防线之一。这里的地形险要,山势险峻,易守难攻,因此成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为了加强边防防御,政府在这里设立了平虏卫,驻扎了大量军队和民兵,形成了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体系。
应县(古称剧阳县、应州/金城县)
应县位于朔州市的东部,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原始部落居住。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唐末置金城县,故治在今城关东5千米,后徙治天王村,即今城关,并于金城县置应州,县属之。在明清时期,应州成为了一个无下辖县的散州,归大同府管辖。
应县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据史书记载,原金城县、今应县城在四个方向上均有山岭,四处山岭隔金城而相呼应,所以在唐末便定名为应州。后来,随着行政区划的变迁,应州逐渐演变为应县,但“应”字作为地名的一部分一直保留了下来。
应县境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应县木塔(释迦塔),它是世界三大奇塔之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木结构塔式建筑。这座塔始建于辽代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历经千年风雨侵蚀和多次地震考验,至今仍然屹立不倒,成为了应县的标志性建筑。
山阴县(古称山阴)
山阴县位于朔州市的南部,地处恒山西脉的复宿山与雁门山以北。历史上,这里曾是金朝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始设的山阴县所在地。山阴县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按照中国的地名规律,凡是处于某个山脉北面的地名,往往地名中会带一个“阴”字。而山阴县正好位于恒山西脉的北面,因此得名山阴。
山阴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北狄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秦汉时期,这里属于雁门郡的管辖范围。金朝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始设山阴县,此后虽一度改为忠州并入金城县,但为时较短,后又复置山阴县。在明清时期,山阴县隶属于大同府管辖。
右玉县(古称善无县、定边卫、右玉林卫等)
右玉县位于朔州市的西北部,地处晋蒙交界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明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卫所——定边卫和右玉林卫的所在地。右玉县的名字来源于其历史上的两个军事卫所的合并。公元1392年,明王朝在边防重镇大同府内设置了大同左卫与大同右卫两个卫级军事组织。后来大同右卫改驻原定边卫驻地(今右玉县右卫镇)。公元1449年受土木堡之变的影响,原本驻扎在今呼和浩特一带的玉林卫也被内迁了过来与大同右卫同城而治合称右玉林卫简称右卫。
清初这里被称为右玉卫。1725年雍正君臣推行“撤卫改县”政策彻底终结了卫所的存在取右卫、玉林各一字的右玉县因运而生并沿用至今。右玉县自古为中国北方要塞这里自春秋以前一直为北方少数民族所占领。在明清时期这里成为了汉长城与明长城以内的重要防线之一。
怀仁市(古称怀仁县)
怀仁市位于朔州市的西部,历史上曾是辽代怀仁县的所在地。早在旧石器时代今怀仁县境内就有人类居住。北魏时随着平城成为首都北魏向平城一带大量移民晋北一带得到开发。辽代时分云中县置怀仁县自此怀仁之名沿用不改。
怀仁县的名字来源于契丹政权对回鹘可汗骨力裴罗的致敬。据史书记载,公元940年左右契丹政权接收了石敬瑭所割让的幽云十六州后从云中县(今大同市区一带)析置出了两个县即怀仁县和奉义县。这两个县的名字分别取自于8世纪中期促成回鹘崛起的可汗骨力裴罗的王号(奉义王)与汗号(怀仁可汗)。契丹政权同时设立怀仁、奉义二县应有向两个世纪前的草原霸主致敬的意味在里面。
综上所述,朔州及其下辖各县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古称不仅承载着当地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也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对这些古称的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朔州地区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