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贡赎人的故事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察微篇》,说的是子贡自己出钱赎出本国同胞的事情。在鲁国,有法律支持民众赎回被俘的同胞,还能从国库获得报销。然而,孔子的弟子子贡在支付赎金后,却拒绝了国家的补偿。孔子认为,这种超凡脱俗的行为,虽充满美德,却可能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因为他们不会因此承担经济损失。
孔子的忧虑何在?他认为,将子贡的行为视为道德标准,可能让人们因为无法达到这种高度而放弃行善。孔子认为,道德不应该是让人望而生畏的高山,而应是每个人都能踏实走的平地。 违反常情、悖逆人情的道德是世上最邪恶的东西,这是佛家的悟道之言。因为无数的教训已经告诉我们:把道德的标准无限拔高,或者把个人的私德当作公德,两种做法只会得到一个结果,这就是让道德尴尬,让普通民众闻道德而色变进而远道德而去!
这种透彻的道德观点,警醒我们在设立标准时要考虑普遍性,确保道德的普适性和可行性。让道德成为推动社会正义和谐的力量,而不是难以企及的象征。
我们应该提倡人人能够做到的道德行为,鼓励每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唯有如此,社会整体的道德水平才能真正提高,形成人人愿意行善、乐于助人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