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大明王朝历史走向的两个决定(一)

豫发安宁 2021-02-22 22:35:48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十三日伴随南京皇宫中的大火燃起,无论是自焚而死,还是潜出皇城,大明的江山社稷与朱允炆再也没有关系了,大明也就此驶往了另一个方向,而这一切的结果都是因为四年前他决定“暴力削藩”导致的。

面对各地藩王手中权力过大的问题,可以肯定的是削藩这个决定是没有错的,但错就错在他在“削藩三策“上选择”暴力”来解决。当然暴力削藩也不是说不能实现,而是建文帝在削藩过程中的选择导致了削藩失败。

削藩三策:

一、以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为首主张的武力削藩。

二、以高巍为代表人物,提出的推恩削藩。除此之外,还倡导“徙地推恩”。

三、由卓敬提出的将北方的藩王重新分封到南方去,应首先铲除燕王。

从削藩的结局来看,卓敬的方法是最好的。

首先就是对削藩过于急躁,刚登基不到一年的朱允炆没等朝政稳定就开始对各地藩王动手(削藩的同时,还有其他的改革)。他却忘了强如汉武帝面对藩王问题也不敢直接下令削藩,而是颁布《推恩令》来逐步解决,不知道是谁给了这位登基不满一年的皇帝暴力削藩的勇气。

靖难之役

其次削藩的先后顺序有误。既然选择武力,那么首先应该对实力最强的秦、晋、燕、宁四藩动手,但是南京朝臣选择周、齐、湘、代、岷五藩王。采取的手段也非常激烈,不是软禁,就是废为庶人,而且还导致了湘王朱柏自焚而死。被削诸王的下场让实力最强的藩王们不得不考虑自己的结局,作为军功起家且实力最强的朱棣选择了起兵反抗。

再次则是过度倚重文臣。朱允炆登基后,他曾经的东宫文官成为了他的左膀右臂,而没有指挥作战经验的文官们,对战争的理解似乎只停留在书本上。而且削藩的同时,惠帝也进行其它方面的改制,大幅提升文官地位,这或多或少造成了武将们对改制的不满。

最后就是老调重弹的用人不当的问题。没有选择洪武年仅存的功勋武将郭英来领兵,而是选择没有多少统帅能力的李景隆作为统帅,让原本在军力上占据优势的南军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惨败,直至最后被朱棣逆风翻盘打到南京。

0 阅读:29
豫发安宁

豫发安宁

文章仅为个人看法,若有不足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