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沃土诞育了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人又以他们的智慧,为后来人留下了许多无以复加的文化瑰宝。世事变迁,大浪淘沙,这些不朽的遗迹在仍土地上星罗棋布,熠熠生辉。
在我国这样的名胜古迹本就数不胜数,而其中更有翘楚者堪称世界奇迹,说是全人类的珍瑰亦不为过。
这些古迹不仅具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在千百年前,他们还承担了极为重要的发展军事、促进民生的职责。
在诸多重要工程中,长城可谓是其中极其广为人知的一个。如今的长城已经成为了一条沉眠的巨龙。
而早在几千年前,长城则是极为重要的军事防御工程之一,其墙体横亘在疆土上并绵延万里。
早在西周时期,长城就已经开始被就修筑,在春秋战国的纷争中,它也在诸国争霸的斗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到了秦灭六国后,长城的修筑更是到了一个新的峰值,在军事领域,长城为抵御外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大部分古迹不同,长城的修筑不拘于时间,也不拘于空间,在中国古代的几千年间,长城都在各个朝代被不断修葺。
据《世界文化遗产——长城》一文中记载:
“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大50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也正是因为长城的这一特性,使得到了现代,在多个省份、多个地区都能依托于长城发展旅游业,并向世界宣传我国的璀璨成就。
组成长城的并不仅有绵延万里的墙壁,同时还有着敌楼、关城、镇楼烽火台等多种工事。在烽火狼烟之中,长城无声地为交锋的士兵们提供了一道极为重要的屏障。
在中国古代,生产力相对低下,长城的建筑全部要依靠人工劳力,这充分体现了彼时工程修筑的智慧和勤恳。
无论如何,那个依靠长城作战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所留下的,更多是中华民族的百折不挠的精神与令人叹为观止的绝景。
在《长城文化与丝路文明》一文中写道:
“若要实现国家及政权的持久安全,只用险不修德不行,只修德不用险也不行;只讲仁爱不行,之间智慧或智巧(所谓‘爱智慧’)也不行。长城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及重视用险制塞,也重视修德安民的只会,这正是‘爱的智慧’。”
由此可见,为世界瞩目的万里长城正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德行的一个缩影。
除了长城之外,在大秦一统六国后,还有另一大工程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谜题,那就是秦始皇陵。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西安骊山北麓,亦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而与在华夏大地上绵延不绝的长城不同,秦始皇陵一直到1974年才再次被后世发掘。
而其面积之巨大,设计之复杂以及不计其数的陪葬品更是凸显了彼时古中国的绝伦成就,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亦不为过。
虽然我们有机会参观秦兵马俑,但那也只是秦始皇陵的一角,还有相当一部分未被考古人员发掘,其中还暗藏了何等玄机,至今也没有完全准确的答案。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秦始皇陵内的陪葬品品类繁多,数量巨大,这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秦朝中国制造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也有相关记载表示在秦始皇陵内不但汞这类有毒物质,同时还埋设了大量机关来应对盗墓者。这也使得秦始皇陵能够在这几千年间都安然无虞。
作为一座庞大的地宫,在被现代考古学家探索之前,秦始皇陵一直都深埋于地下,在《从“地宫”考古到深地“探宝”》一文中记录,秦始皇陵的深度大约有500到1000米,但这并不是其深度的准确数值。
时至今日,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确定秦始皇陵的实际深度。
而秦始皇陵内的随葬品不但数量巨大,而且采用的工艺也是彼时的顶尖级别的。兵马俑内的随葬品与真人真马大小无异,并且坑内同样也掩埋了众多锋利的青铜制兵器。这无一不彰显了秦朝先进的制造技术。
如果说秦始皇陵宏大的规模体现出的是中古代的科技与艺术,那么秦直道就称得上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了。
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多用车马,然而由于环境复杂,地势不平,车马的行进十分困难。为了能够更好地抗击匈奴侵扰,秦始皇又率大将蒙恬修筑了这条用于军事的秦直道。
这条路的修造,大大减少从前所要走的弯路,成为彼时最便捷的一条道路。这不仅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奇迹,即使放眼世界,秦直道的修建都在公路史上遥遥领先西方200多年。
这条位于内蒙、陕西及甘肃的大路,不只是在秦朝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还利及此后的诸多朝代,后世也在其基础之上又加以更新和修缮,这也使得在往后漫长的岁月中,这条古路一直被沿用。
无论是长城、秦始皇陵还是秦直道,都是距今已经千余年的古工程,然而他们所展现出的精妙绝伦的工艺水平却是至今都令人啧啧称奇的。
在现代社会,这些古工程更多体现的则是中华民族的审美与智慧,依托古代名胜发展旅游业,这有助于架起联通世界的桥梁,让更多人看到中国绝伦的文明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