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告诉你:国泰民安,其实就是个伪命题!

笑看历史风云 2025-02-22 20:30:04

我们古代有个词叫国泰民安,但历史上这就是一个伪命题。甚至很多人天真的认为这是生产力不够发达,难道生产力发达了,百姓就过的好吗?如果以生产力论断,那么明清的生产力应该比历朝历代都发达吧。那么明清的百姓很幸福吗?明朝嘉靖时期有1.6亿人口,但到了崇祯末期,全国人口不足6000万个。而清朝更是如此,古代发生灾荒的王朝很多,但有多少像清朝一样尸横遍野,甚至出现了大规模以卖“米肉”为生的情景呢?而哪怕只有一口吃的,他都会分给你半口,这是兄弟。一方面抱着手里的财富不撒手,一方面忽悠你未来穿金戴银,这是传销。那么我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国泰民安不可行呢?人性

人性

首先从人性来说,哪个人会嫌自己的财富多呢?从个人的衣食无忧,再到子孙的衣食无忧。从个人子孙的衣食无忧再到亲戚朋友的衣食无忧,从王公贵族的衣食无忧再到臣子的衣食无忧,有多少财富能够满足他们呢?而且纵观历史,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满足了百姓的需求,而是刺激了王公贵族贪图享乐的野心。从宫殿再到富丽堂皇的圆明园、故宫,从生活节俭到慈禧时期的满汉全席。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而百姓不仅没富,反而变得更加贫穷。他们宁可把没吃完的饭菜倒了,都不会同情在死亡线挣扎的百姓。

这就是越往明清发展,百姓就越贫穷的原因。换句话,即使有再多的财富,也满足不了他们内心的贪婪,因为这就是人性。而人性的本质就是自私的,每个人都是如此,只不过有的人心胸坦荡敢于承认,而有的人虚伪狭隘,他们更喜欢自欺欺人而已。而君主制就是将人性无限放大的体系,因此国泰民安自然就成了君主自欺欺人的借口而已,一边对路边饿殍遍地的情景置若罔闻,一边又在圣旨上用这个词来自欺欺人,这几乎是历朝历代都最常见的现象,也是最普遍的事情。

皇帝

其次,从皇帝来说,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是正常人呢?甚至不能排除北齐皇帝的精神病遗传史,在历史不怕一个皇帝才能平庸,就怕一个才能平庸的皇帝志大才疏。比如隋炀帝,几年的努力就可能将先辈几十年的努力毁于一旦,而纵观历史,五代之内必有庸主,尤其是大一统君主更是如此。越是富庶的王朝,越容易出现败家的皇帝,文景之治的福库充盈换来的是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唐太宗的励精图治,换来的是唐高宗后期的四面楚歌,这其实就是动物界的天性。

因为越是安逸的氛围,越容易腐化堕落。秦朝能够奋六世之余烈,很大程度取决于恶劣的外部环境。君王也是如此,越是一个王朝的强盛,君王就会认为自己的是风口上的猪无所不能,然后坐吃山空疯狂捅娄子,最终让一个王朝走向灭亡。因此从自然界的生存法则来说,又怎么会真的实现国泰民安呢?明代的改稻为桑就说明了一件事,即使是一件好事,落在百姓的头上也会变成坏事。赵匡胤曾说出一句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还有另外一句古话:猫枕着咸鱼睡觉,痴心妄想。当一个人拥有绝对的权力,他怎么可能甘心让财富流到你的手里呢?

国泰民安

最后,国泰民安的根本就是分配,但不管你怎么分配总有人觉得不公平。最简单就是家庭分配,不管怎么分,对方都认为父母偏袒另外一个。血脉亲情都是如此,那就更别说形同陌路的人了,再加上他们受亲疏有别的影响,最终反而是造就更大不公平的缘由。比如历史上著名的王莽改革,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收归土地的时候说得好好的,但分配的时候就变了,最终土地都垄断在了世家大族手里,百姓不仅没有分到土地,反而丢了已经拥有的土地。

这其实就是赤眉等起义军盛行的原因,因此平均本来就是一个理想化的词语。如果草草而分,肯定会造成分配不均。如果详细了解,那么就需要大量的时间,比如一个人需要15天,那么200万人就是将近一百年。还没有分配完,这些人就已经饿死了,而且分配的这个人还要没有私心。古往今来,我还没见过一个这样的人,你让他们牺牲一世做个清官留名可以,但如果贪一利能让世世代代衣食无忧,谁又真的会不为心动呢?因此,从逻辑来说,国泰民安其实就是个伪命题。

法制

纵观历史,只有法制才能促使一个王朝稳步发展。不管文景之治还是贞观之治,他们的前提都是法治,他们为了法治可以约束自己的行动,对自己的近臣大义灭亲,只不过君主制是凌驾于律法之上的,因此这种制度才无法延续。而只有不断发展,一个王朝才会像木桶效应一样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这样才能促进百姓的富足。比如同一时代,欧洲百姓最穷也不至于饿死,但同时代的大清却以卖人肉为生,这就是本质区别,不是吗?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