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地区先后爆发了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民族起义,要求民族自治。这一事件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动荡,促使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等国组成巴尔干同盟,联合向土耳其施压,要求其给予马其顿和色雷斯地区自治权。土耳其基雅米尔政府拒绝了这些要求,并开始动员军队,为战争做准备。与此同时,巴尔干同盟也积极准备,等待时机对土耳其发起进攻。
战争初期,巴尔干同盟在各个战线上节节胜利:
保加利亚军队在君士坦丁堡方向集结了强大的兵力,迅速攻占了色雷斯东部的重要城镇。保军包围了亚得里亚堡,并在卢累布尔加兹击败了土耳其军队。希腊军队成功攻占马其顿首府萨洛尼卡,并控制了爱琴海诸岛。希腊海军还击败了土耳其舰队,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的出海口。塞尔维亚军队迅速推进,攻占库马诺沃和斯科普里等重要城市,进一步切断了土耳其军队与君士坦丁堡的联系。门的内哥罗军队与塞尔维亚部队联合行动,包围了阿尔巴尼亚北部重镇斯库台。土耳其军队节节败退,失去了在欧洲的大部分领土。1912年11月3日,土耳其政府请求欧洲列强进行调解,以结束战争。
结束与影响第一次巴尔干战争标志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同时也为巴尔干民族的解放斗争奠定了基础。然而,战争的胜利成果也引发了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特别是围绕马其顿地区的分配问题,导致了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虽然结束了土耳其在欧洲的大部分统治,但也加剧了巴尔干地区的民族纷争,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了伏笔。在这场战争中,巴尔干同盟的胜利不仅象征着民族独立的胜利,也预示着欧洲列强对巴尔干事务的更深入干涉,最终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