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布,不仅是古代女子为追求美足而裹脚的工具,也象征着她们所承受的痛苦。根据封建观念,女孩在四五岁时,刚刚进入幼年期,就得用布紧紧包裹双脚。哪怕是夜晚休息,裹布也不得松开,直至成年,脚趾才因畸形而固定。这种缠脚的布,便被称为“裹脚布”。
但“裹脚布”一词在现代有了新的含义,它常被用来形容文字或言语冗长拖沓,令人厌烦。这个词源自一句歇后语:“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裹脚的习俗始于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传说李煜的嫔妃为了取悦他,用布将双足缠成弯弯的“新月”形,并在金制的莲花上起舞,仿佛步步生莲。这种“美学”很快被李煜欣赏,随后逐渐从后宫传播到民间。到了宋朝,缠足成为普遍风尚,并被视为妇德的重要体现。缠足使女子的脚被奉为美的象征,成为那个时代衡量女性魅力的标准。哪怕一个女子相貌出众、身材曼妙,如果脚不够小,也难逃耻笑,甚至会影响婚嫁。脚,也因此成为女性最隐秘的部位,不容外人轻易目睹或触碰。明代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王婆告诉西门庆,若想试探潘金莲是否有意,可以假装掉筷子,趁机摸她的小脚。如果她不拒绝,那事情就成了。西门庆照办,果然成事。
那么,为什么裹脚布被形容为“又臭又长”?其实,古代女子并非不洗脚,只是因为缠足过程繁琐,每次洗脚需要花费一到两个小时,所以一些妇女为了省事,懒于清洗。这就像现代人长时间不换袜子一样,时间久了自然会发臭,裹脚布也因此“又臭又长”。古代的缠足不仅是一个审美现象,更是封建礼教对女性身心的压迫。在裹脚的过程中,女子常备一双“睡鞋”,以防裹布散落,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古装剧中,人物不脱鞋就上床睡觉的原因。尽管缠足一度被视为美德,但这种习俗带来的痛苦与不便,依然给后世留下深刻的反思。